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哈贝马斯堪称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最为杰出的社会问题理论家,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我们认为,哈贝马斯不仅是现代主义理论家,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社会问题的重要研究者。他积极倡导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转变为一种人们可以广义地称之为理性重建的理论,即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他的现代性理念、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他的"批判的解释学"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当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其成为20世纪批判理论的代名词,应归功于以霍克海默为掌门人的法兰克福理论家们的学术活动.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是一个激进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二战后霍克海默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悲观的历史哲学并同西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妥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4.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指导理论,这种理论吸收了17世纪西方思想家群落的理论精髓,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相对独立自由的大众传媒体系鸣锣开道.时过境迁,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实和泛滥的煽情报道已使"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显得不合时宜,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因而决定取而代之.其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和新闻传播理论家沃尔特·李普曼针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前提和主干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批判,对这种曾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理论起到了颠覆作用,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取代"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新流派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引发了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本·阿格尔、威廉·莱易斯、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约翰·B.福斯特、法国的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通过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进而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技术理性批判、消费主义文化和价值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和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应当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文化维度"与"自然维度",对于克服过去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倾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他们的技术理性批判对于我们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和价值批判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消费观、幸福观,以及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进行的所谓"批判",列宁专门撰文回应了这些歪曲事实、肤浅的批判.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在没有弄懂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情况下,片面解读马克思地租理论,妄自否定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性,维护所谓的土地递减理论,其实质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反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存在断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确延续了黑格尔的哲学精神并且发扬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及哲学人类学,但同时也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入剖析与批判。这些批判对整个资本主义而言具有一般的性质,也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稳定的社会批判传统,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发扬,也为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扬。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离弃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基本主线。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后现代性、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符号、身份、地方性、空间政治、技术—意识形态。这些变化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现象,但对于此类现象的分析批判,依然有赖于贯彻和深化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不仅要通过"历史的批判"来进行哲学重建,而且要通过"克服物化"的审美来进行文学重建.这一对历史与审美的意识形态重建,虽然带有纯思倾向而偏离了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但毕竟表明面对世界展开理论思考的不可或缺.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理论探讨的现实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加速运转不论是在体验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确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应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以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但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感到越来越忙碌,甚至时常会感到窒息和无所适从.德国著名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社会加速",将其视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权力统治模式,并从功能批判、规范批判以及伦理批判等方面勾画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蓝图.但是罗萨对社会加速的理解仍不够彻底,没有看到社会加速运转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逻辑,面对如此强劲的社会加速力量,"慢生活"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中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 ;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 ,而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 ,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质上体现了科技主体的责任。应当在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是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科技观的基础和核心,他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对科学技术的来源、本质和属性,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进步功能、国防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他发展了物质无限可分原理,提出了"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科学预言.梳理毛泽东的科技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的科技观,进而深入剖析建国初期的科技政策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决策的核心。使科技资源的运用达到节约、高效、创新的优化配置 ,需要在规模、结构、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 ,科技资源配置是战略配置。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 (知识 )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实验 (试验 )装备、科技信息。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分为执行主体和调控管理主体。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 ,只有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创新功能。目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给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至今仍是改革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除了科学技术我们还需要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人们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人类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世界是变得更美好了,还是更危险了?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除了科学技术,我们还需要不断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理性,不断进行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呢?这一问题称作"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的难点在于,问的虽然是科技史上的问题,但答案却并不在科技史之中,而在于哲学对科技的社会历史意义的总结之中。若以交换哲学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总结,那么,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其发展同样受着"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而其"用进"的舞台,就是商品经济生活实践。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先进;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然而,自西汉王朝开始,商品经济就一直受到了"家天下"政治的严酷压制而萎缩了,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自此以后就没有太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例,从微观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主要有:信息获取与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虚拟空间中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带来的法律问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生物技术研究本身对法律的挑战、对民法的挑战、对我国生物及遗传资源的保护.通过分析这些微观的问题得出了他们的共性并给出了相应对策: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予以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原有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需要法律进行相应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既有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需要调整既有法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既有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在现阶段无法确认的问题有待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高科技正在取代传统的生产力要素而成为新一代生产力 ,高科技作为新的生产力具有不同以往科学技术的新特点。社会结构作为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者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联系方式 ,在不同层面上受到高科技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和市场交换方式上 ,还影响到社会的产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技术是指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它比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社会技术构成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在中古晚期,社会技术进步是科技突破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英国社会技术提高很快,比中国的社会技术更具有促进效率的秉性.正是社会技术水平的差异,才导致中英在18 世纪发展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对技术的批判为契机,展开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批判。他认为单向度社会的形成是因为社会制度出了问题而导致的技术理性的片面化,技术理性成了统治理性并进而压抑着人的心理状况。要改变社会的不正常状态,需要通过审美对单一的技术理性进行改造,形成新理性,进而将包含了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素的价值成分运用到对现有技术的改造之中,以新技术为基础建构能够使人全面发展的新社会。马尔库塞改变了同时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技术的单纯批判态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双向作用出发思考社会问题,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明显表现出STS理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