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做动词、助动词、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文章详细分析了洞口方言的非能性"得"字,即完成体助词"得"、结构助词"得"和语气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并与普通话做比较,同时追溯汉语史的"得"在洞口方言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历史遗留。  相似文献   

3.
"得"在彭泽方言中有多种用法和丰富语义."得"做动词时基础义为"获得",后接名词性、动词性短语和兼语短语,"得"做"感激"之义时只限于固定结构"得于";"得"做助词时结构为"动+得",表结果和祈使;"得"做助动词时,表可能.  相似文献   

4.
"嘞"是浚县方言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在方言中较为少见.就其功能可以分为四类: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语素,就其意义可以再分为七个,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得、呢"等成分.七个"嘞"来源不同,但共同的虚化机制使得它们由不同的路径最终演化成了同一种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5.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作动词、助动词、助词(包括能性助词、结构助词、完成体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本文只分析洞口方言的能性“得”字,即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得”、半自由动词“得”和能性助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同时与普通话作比较,并追溯它与汉语史能性“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表"体"助词"了"、"着(著)"、"过",其语法化的历程基本相同,魏晋时期开始虚化,唐宋时期趋于成熟.在具体的讨论中各家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对这些表"体"助词所标示的语法意义也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了"与"着".  相似文献   

7.
从"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大三角上对陇东方言的体貌助词"来"所负载的四种不同体貌意义进行细致的剖析,并试图回答动词"来"向体貌助词虚化的义理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河南方言的助词“哩”可以在多种句子中出现,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定语标记“哩”的来源,有人认为和普通话结构助词“的”来源是平行关系,有人认为来源于方位词“里”.定语标记“哩”来源于方位词“里”更有说服力.定语标记“哩”虚化为表确认的语气助词“哩”,这个语气助词和唐代表示夸张的语气助词“哩”无关;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哩”分别来源于名词“地”和动词“得”.“哩”没有标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盐城方言助词"着"与普通话助词"着"的用法大体一致,但也有差别。"着"在盐城方言中有两类用法,一类是动态助词;一类是语气助词。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也有"持续义""存续义""伴随义"三种,与普通话助词"着"的不同之处在于存现句中"着"的意义的细微之处、语音节律要求以及"着""了"的并列使用。盐城方言中语气助词"着"表示祈使语气、先时语气,此外还有一种反问语气用法。  相似文献   

10.
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鄂东方言的"把得"被动句.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单音节被动标记;二、带后助词成分的被动标记;三、"把得"被动句的语气类型;四、"把得"被动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释“罷”     
“罷”(今简化为“罷”)字的形体义为用网捕熊,“罷”一词的本义为“停止”。《说文》对“罷”字的形义分析不确,而“遣有罪也”的训释则为“罷”的引申义用法而非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崔云忠 《东方论坛》2016,(4):117-125
“我把你(这/那个)NP”结构是口语中常见的句式,其构成成分多样,表义复杂。该结构受到典型“把”字句的影响,并发展出表示“对某人进行处置,并企图使某人受到到某种影响”的意义。而且,该结构为完整的结构式,经历了弱语境>强语境、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语法化过程;在其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语境扩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意义和功能,现代汉语的量词"把"分为两类3种:个体量词"把1",集合量词"把2",动量词"把3"。研究发现,量词的使用是一种范畴确认或语法归类,最初使用量词的对象的认知原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同类对象的量词选取;围绕动词"把"及其有关项所形成的意义,是制约量词"把"的类型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 ,“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 ,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 ,是因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 ,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个性质形容词 ,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我们对范晓先生《复动“V得”句》一文中的用三个平面观点解释一种“得”字句提出一点疑问 ;对张豫峰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的观点和学风问题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5.
语素"吧"的三种分布形式:语素"吧"有这样几种分布:一个出现在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中,如"酒吧"、"网吧",是一个半自由语素,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吧1";一个出现在句首,如"吧"的一声、"咔吧"等,是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吧2";一个通常出现在句末,如"你去吧"、"好吧"是句末语气词,我们称之为"吧"."吧1"和"吧2"是同音词,而"吧1"、"吧2"和"吧"之间,属于同形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本词汇不断扩大,一般词汇不断更新,新词层出不穷。在新词语中“吧”一词自出现以后,经受住了语言发展演变的考验,不断丰富其内涵,变成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极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代表词。  相似文献   

17.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听力跳跃障碍的实现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听力的最大障碍是生词多 ,帮助他们根据语境猜测语义以跳跃生词障碍是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 15名留学生听力课上猜测词义、句义练习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 ,认为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听力跳跃障碍的实现条件有三 :第一 ,语境对该词语 (句 )有较明确的限制和暗示 ;第二 ,语境场景留学生比较熟悉 ;第三 ,语义连带关系比较清楚。听力跳跃障碍的干扰因素有四 :( 1)语音干扰 ;( 2 )词语字面意义的干扰 ;( 3)语境不明的干扰 ;( 4)文化观念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永新话句末语气词表示不止一种语法意义的有十个。其中有表示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别。两个语气词连用的特点是,"■""里"可以分别续接其它语气词,"■""里"之外的语气词不能连用。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较少,只有两种组合。语气词连用后所表示的意义由原来的单个语气词的意义构成,连用时最末语气词的意义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夫妻双双把家还”一类把字句非常特殊,我们概括为“s+A+把+O+V单”式把字句。文章从构成特征、语体分布、存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句式表达的语法意义是说话人强调施事主体以特定方式或在一定的行为背景下对关注的目标或重要客体实施了特定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感知是人类对所感觉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相似意义表明人类认知的统一性,但颜色词意义的延伸,即多义性还与人类和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认知,颜色词的基本意义投射到不同的领域,产生民族独特的隐喻含义。研究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模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促进颜色词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