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避开的一个“操作面”,并已初获成果,值得高兴。问题是,在一些论者那里,“主体性原则”被解释成一种否定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的东西。李惠斌同志《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一文(《光明日报》1989年7月17日),便是典型的一例。它征引了七段马克思的话,三段葛兰西的话,论述自己的“实践本体论”。这种征引,以及作者对它们的发挥,把马克思和葛兰西均刻划成避开唯物和唯心基本分野的“实践本体论”者,这显系误解。本文将逐一分析李文对这十段话的误解,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不少人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但这绝不是马克思自己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逻辑叙述方法。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 ,再到理性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或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从抽象到具体”只有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构成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的一个方面或部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方法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方法革命变革的结果 ,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前提 ,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哲学思想方法 ,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在评述实践观的一些问题时,似乎有一种不恰当地拔高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认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倾向。例如,有人把实践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更是在制造马克思和列宁的对立,妄图以所谓的“实践一元论”取代“物质一元论”。因此,如何恰当地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物质一元论,就成了哲学研究和当代哲学斗争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1 在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了以“实践一元论”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张。如有的同志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中得到启发,认为葛兰西关于实践第一性原则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将列宁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感性(参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初创自己的哲学理论大厦时写下的一句名言。次年,马克思撰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创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其中包括在实践论的认识论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马恩逝世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唯心主义倾向出发,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曲解成排斥反映论的东西。①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生前对曾对于此种曲解和误解,作过论争,并以自己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科学认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兰西 (1891— 1937)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所阐述的“实践哲学”及其政治思想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评议。近年来 ,围绕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以及他的“实践哲学”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 ,我国学术界也展开了广泛的争论。正确认识和界定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性质有助于深化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终是和意大利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当时意大利革命的阻力在思想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经济主义、自发论、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 ,二是来自克罗齐的唯心主义。针对这两个…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实践?这似乎已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再讨论的了。然而大家都“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体系却五花八门,它们互相差异着。它们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根据。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的实践范畴,现在竟成了“公共汽车”,大家都可以乘坐;甚至是成了“出租汽车”,坐上它,可以驶向自己要去的地方。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的实践范畴,现在却有可能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不要去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马克…  相似文献   

9.
辩证逻辑是在哲学的怀抱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抱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的奠基人。 马克思早期曾是黑格尔左派,所以,对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思想是非常熟悉的。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思想。他在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谈到黑格尔时说:“黑格尔没有需要提出任务。他只有辩证法。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学得了术语。而蒲鲁东先生自己的辩证运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6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问题》今年第二期发表了林慧勇同志撰写的《必须纠正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个误解》的文章,乍看觉得新鲜,细究则疑团泛起,究竟谁是“误解”者呢?由于这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兼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变革方向”,故关系重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误会,有必要提出商榷。 所谓的“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个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马哲史学界,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是否存在主线,若存在,其主线是什么等问题存在重大分歧,认识极不统一。本文拟对此谈点看法,就教于马哲史学界。(一)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有没有主线呢?有的人持否定的观点。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果说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没有主线,即没有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开展他的哲学改造活动的话,那么,按逻辑推论就要承认,马克思的各种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处于并列的地位。同时。这种观点也不符合史实,1859年马克思在谈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时曾指出,他在《莱茵报》时期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以后,他就围绕“苦恼的疑问”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对此研究的结果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没有“主线”的观点是难以成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转向”之中,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这可以从“葛兰西主义”一词的流行得到证明.无论是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还是英国的新左派以及后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或高或低地举起了“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旗帜.尽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并没有一个既成的完整体系,但还是可以在他有关文化问题的众多论述中找出一个明晰的文化政治逻辑,即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基础性作用.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实践哲学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以他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为基础的.鉴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历史现实,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文化政治学,并由此而建构起了一种为当代各种新左派运动所采纳的文化政治理论范式.他所引领的“文化转向”集中代表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并散发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便问世了。“两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的重大发展,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对“一国两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指导意义。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辩证地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即是“通…  相似文献   

14.
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的理解 ,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关于“一元单线论”。所谓“元” ,是指关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论述 ;所谓“线” ,则是指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线索 ,也即社会发展道路。“一元单线论”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简单化 ,把社会形态的单线递进视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普遍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教条化的理论不仅混淆了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 ,而且以单因论和直接决定论倾向来诠释马克思的一元论历史发展规律 ,其结果是使马克思主义僵化得难以令人信服。因此 ,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应首先破除陈腐的教条 ,剔除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 ,是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话题。不管是“马克思哲学”还是后来《反杜林论》中的恩格斯哲学思想 ,都是马恩共同研究的成果。前者主要体现了批判性 ,后者主要体现了建设性 (同一性 )。它们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其中首要的一点 ,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维和其它理论研究 ,都是服从于、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应当从真正的“现实生活”出发 ,而不能抽象地谈论“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拉法格由《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等著作所营造的初始语境中,经济决定论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在马克思那里被表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因素对于道德观念、政治制度以及人类历史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总体理论支点并没有超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意涵。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期发起的对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包含着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严重“左派”幼稚病倾向的误读。廓清经济决定论的基本理论意涵,矫正对经济决定论以误解为基调的批判,需要一种对经济决定论深入到历史语境之中的深层“历史指认”。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