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曾对后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科举制.当今中国的公职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过去的科举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的历史发展及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苹 《船山学刊》2005,(4):133-135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经历了军功制、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发展过程.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废止以后,我国采用了现代的考试制度。而科举制作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考试制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考试制度,尤其是自学考试制度与其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自学考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的起源问题,解放前史学界曾经展开过一场讨论,解放后,史学界普遍采取科举制起源于隋的说法。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一文认为,主张科举制产生于隋者尽管人数众多,所持理由却很有可商榷之处。作者指出: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确立于隋唐时期,废止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公开和客观等原则,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同时也造成了官本位主义,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今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完善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科举制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  相似文献   

7.
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瑞  杨柯 《天府新论》2009,(2):125-130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学界对科举制的评价多从选拔人才角度出发,而对其政治统治效用认识不足.其实,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它立足于把官员选拔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并能够扩展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实现社会教育和政治统治的密切融合.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凝聚和社会稳定效应,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日本利率自由化的教训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在利率管制向利率自由化的转变阶段。美、日等国在利率自由化的初期,都曾经饱尝过由于利率自由化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何防范利率自由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借鉴和吸取别国的教训,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有助于在中国尽可能平稳和安全地实现利率自由化。  相似文献   

9.
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针对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形态 ,作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 )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过程 ;(二 )隋朝三种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 )的历史考察 ;(三 )隋朝科举制结构考述 ;(四 )简评隋朝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两种文官制度,科举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考试录用”及“文官治国”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除此之外,两种制度的设计本身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将比较的依据放在了“考试录用制”,以及产生背景、政治文化影响等“制度外”因素上.同时,中国目前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与唐朝科举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相似,对此作以比较之后,本文对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变态畸形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目前,我国通过高考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察举制过渡到科举制的一个必经环节。它的发展演变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为纠正察举制主观性太强的弊端而日益客观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与当时各级官学和开馆授徒的私学全面衰落 ,而士族家学却一枝独秀状况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在特定时期是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夏凤珍 《江汉论坛》2003,3(8):82-84
三农”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难题。毛泽东为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农村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给后人留下可吸取的教训。当前,实现农村城市化依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以毛泽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避免他在此问题上曾经犯过的错误,实现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新发现的近 5 0种 1 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 ,指出到 1 9世纪中叶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推公选制度与科举制分别是我国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公推公选制度是适应我国当代政治环境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它是对古代科举选拔官员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科举制度优缺点的分析得出一些方法,以期推动公推公选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取士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韩国(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是中国域外科举制度的典范,韩国历史上科举的地位甚至不亚于科举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历史上东亚诸国的科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中国科举的。东亚国家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巴金曾经说过,"在中国,我属于这样一种作家,即从事翻译和创作的一种作家".他还说,"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他的整个文学活动,既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熏陶,又向外国进步文化、文学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养料.当然,巴金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是从"为我所  相似文献   

18.
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科举制改革是当时社会改革的焦点问题 ,在当时及以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抡才大典 ,晚清对其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初期妥协的渐变改革到后期的激进改革 ,其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废除科举制的深化改革却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 ,科举制的废除属历史之必然。然而 ,它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为什么科举制不能以渐变的改革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得以保全 ?是什么原因促使朝廷最终作出决断废除了这样的国家大典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魏荣耀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选官制度、用人思想和领导者素质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古代选富制度利弊说进人封建社会以后,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1.严重打击奴隶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 ,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举其要者 ,有战国时代的“客卿制”、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客卿制”注重实践性 ,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 ,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获得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 ,是典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作为一种“自致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 ,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察举”与“征辟”是一种“赞助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介于“获得性”与“自致性”二者之间 ,过于原始、粗疏 ,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 ,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科举制不仅在于考选人才 ,对于维护中央集权 ,促使社会流动 ,有更深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