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为代表的革命家诗人群体,以传统的诗歌形式——旧体诗词创作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画卷。他们的诗词,视野开阔,大气磅礴;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既继承传统,又为我所用,充分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理想远大、立场坚定、情操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家们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史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当今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均忽略了旧体诗词的创作。这种对旧体诗词的偏见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并为作家和政治家所强化。然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旧体诗词的形成与汉字的特质密切相关,千百年的历史又使它对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后,旧体诗词虽然被新诗挤到诗坛的边缘而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但它仍然顽强地发展着。它有一支可与新诗相抗衡的诗人队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贯穿在20世纪的始终,并呈现出起伏的发展态势。它在思想与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不逊色于现代新诗。旧体诗词虽然是一股支流,但它具有与作为主流的新诗并驾齐驱,一同发展的历史地位,不应为20世纪文学史所忽略  相似文献   

3.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旧体诗词”名称及格律问题探讨、旧体诗词的价值认识、当代旧体诗人个案及群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其成果丰富,角度多元,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4.
陈辽 《中华魂》2010,(2):59-60
当今诗歌领域.新诗和旧体诗词二分天下。写作旧体诗词的人数可能比写作新诗的人还要多。据我所知。江苏就有78个诗词学会.3500多个会员。他们一年间正式出版的和自费出版的诗词.大大超过了新诗在江苏的出版数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写作旧体诗词的诗人中,既有对旧体诗词素有造诣的诗人,也有写新诗已经出了名的诗人.更多的是学习写作旧体诗词并取得成就的新诗人。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的旧体诗词展示了他丰富、细腻、敏感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不同时期的创作表明了他在参与公众事业与退守私人空间的天平间的不同倾向。他的旧体诗词不但是特定政治历史语境中对艺术本体的回归,同时也是寄寓在精准的艺术表达中的对生命本体的回归,不但是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对生命的沉思和诗意表达,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人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实际上是新旧诗双线并行的,这是讨论现代诗词价值、地位和前途问题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和逻辑前提。现代诗词命途多舛,不是文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有"人为阻断"的因素。一个世纪的文学实践证明,旧体诗词和现代社会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当代文学界要有"正视历史的勇气",理性对待现代诗词这一重要文学现象及其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7.
略谈旧体诗词的生命力孙绩元1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呼声中,旧体诗词儿无藏身之地。叶圣陶(斯提)曾把写旧体诗词说成是对“骸骨的迷迹”(见《骸骨的迷迹》,载1921年10月2日上海《时事旬报·文学旬刊》第19号)。闻一多曾...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旧体诗词鉴赏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喜爱鉴赏和创作旧体诗词,而且鉴赏和创作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体诗词的表现形式,又运用传统体裁表现丰富而崭新的现实内容,其诗词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传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思想内容上超越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在旧体诗词遭到否定和排挤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因个人的偏好而无视中国诗歌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而是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和精到的诗歌理论擘画出新中国诗歌发展的格局与方向。毛泽东对继承和发展中国旧体诗词传统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而新批评对其形成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影响。叶嘉莹将各种理论置于传统的批评视野,并与之融为一体。其批评主要从文学作品出发生发感悟,感悟的生发也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感性色彩。本文将主要联系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以文本阐释为中心的理论和读者阅读经验为批评对象这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革”十年,茅盾在没有发表任何作品的情况下创作了二十余首旧体诗词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些“原生态”的写作对于作家本人及文学史研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潜在写作”在“五四”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尽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对象,但是它的存在、延续和影响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因此,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尝试着要把它列入其内。既然我们能够宽容通俗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应该是合乎同一逻辑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戴望舒足以代表一个时代。他在广泛汲取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同时,把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新一代诗风。虽然人们习惯性地把他定位在追求中国诗歌现代性的阶段诗人,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实现了现代诗歌现代性的完成者。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存在,大抵有个案研究史料、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三重身份";有关现代诗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自觉、发展等三个时期;研究者一为专职现代文学研究者,二为诗词刊物、团体的组织和参与者,三为新兴的传统诗词爱好者;研究成果颇丰,富于学术含量的也不少,如刘士林的《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文本误读";现代诗词的研究如要有长足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史料基础、完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现代诗歌文体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现代诗歌是否需要“通套”形式?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寻?自由诗体与现代格律诗体哪一个更适合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需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研究现代诗歌文体?对这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予以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诗创作形态的出现及成长,是现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碰撞与对话中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30年代叙事诗创作形态的描述,和它的文学成长经验与审美要求的历史考察分析,期望发现并探索叙事诗文体类型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演变及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文体形式核心骨架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类型史叙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诗是具有现代性的诗。中国现代诗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并取得了骄人的实绩。现代诗反叛冲击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诗美理想,体现出一种新的诗学精神。诗的现代嬗变的诗学意义,在于诗艺之变突破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心理圃限;诗意之变凸显了诗歌的智性之美;诗人品格,也由“志士才子”转化为“赤子哲人”。现代诗人品格的形成,是诗学精神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貌 ,而变革时段的“公约数”是“世纪之交”。作者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结合 ,这也是标志现代文学形成的一个界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词源“诗余”论的承传,大致有三条: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的承传,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的承传,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的承传。上述传承,从不同视点上展开了词导源于诗体之论,共同构出古典词源“诗余”论的主体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和编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重写的冲动和焦虑仍困扰着当代学人,一些学者执著地寻求新的学术突破。要切实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写,应做好“重读”、“重释”、“重建”三件事情。“重读”意在发掘被遮蔽的新史料和作品,它能加固文学史研究的根基,是重写文学史的基础。“重释”旨在赋予已有史料以新的内涵,它能使研究者在新的视野下重构历史,是拓展、丰富文学史的重要手段。要达到此目的,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崭新的理论视野和多值的思维方式。“重建”是指充分整合既有的研究成果,扎实地建构文学史研究的学理体系,它的达成需要做好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从外国诗歌语言中借鉴而来的欧化语言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为欧化词语的介入、语法与句法的更新以及语言表述方式与诗歌功能的拓展三个层面。尽管其命运坎坷,但已经内化为现代诗歌不可离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