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的理论基础 ,打破了现实实践中的从实然的角度定论的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的主从关系 ,而从应然角度 ,对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认为国家环境权与公民环境权不应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助共生、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研究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其含义一直未有定论,而我国环境权的立法问题则迫在眉睫。本文以便于立法及法律实施的出发点来研究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客体,以解决环境权立法的理论困境,并探讨我国现阶段环境权立法的出路及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权及其立法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权产生的经济前提和原因;同时指出环境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环境立法过分强调了环境监督管理机关的权力,忽视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导致了污染防止乏力和公民权利救济不能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环境权的立法应从三个方面完善一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二是完善环保民事诉讼制度;三是完善环保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是非环境权     
早期的环境权理论研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准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理论储备,进而在环境权理论中融入集环境的权利与人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为一体的权利构成。环境权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即从传统法理学的体系及范畴中提出自然权利的法律化以及环境道德法定化,进而在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反逆特性,在理论界呈现出较强的"是非"之态。改变环境权理论研究的"混沌"之态,必须加强环境权理论的实践认知。环境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不在于对传统法理学的变革或颠覆,也不在于对传统权利理论的修正,它的确立应当与传统物权和环境公力救济请求权共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体系,形成环境权与传统权利的良性互动,实现整体环境和资源范围内法律权利的有效均衡,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环境权辨伪     
环境权是一个有着良好动机的伪命题。首先,环境权存在内生的扩张品质,其主体、内容等内涵界定不清。其次,环境权所要保护的合理环境利益可以经由非法律手段和现有法律手段获得保护,因而该权利的正当性大可质疑。最后,环境权论曲解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法律实践实际上鲜有支持环境权。我国环境法学应摒弃环境权这一权利设定的思路,转而将支撑自身理论体系的价值基础定为权利调整。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的法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先,阐述了环境权确立的重要性和立法的依据;之后,论述了环境权的种类及其内容,环境权的主体和对象;最后指出了环境权与利益衡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论述创设环境权的必要性 ,环境权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环境权的种类等  相似文献   

8.
9.
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学界潜心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学术界仍然没能在公民环境权的内涵和实质方面达成一致.该文认为对公民环境权的界定应该本着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有利于环境权的功能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以及有利于这项权利与其它权利的协调并融人现行权利架构之中的宗旨来进行.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对其生存环境享有的特定的生态性环境条件的权利.它应该成为环境法权利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许多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权,环境权已经成为基本人权。中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这样必然会削弱其他部门法律对环境权的保障力度,不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环保的主观积极性。环境权入宪,是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契合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建议中国宪法明确承认环境权,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建立环境权违宪审查制度和公民环境权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传统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制中多层执法、多头执法之固有弊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应运而生。从理论上来说,该项改革有助于科学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高效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目标。但就实践情况看,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却存在着执法范围不明晰、执法管理体制不完善、执法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未来,亟须合理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权限范围,理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稳步、有序及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环境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职权配置、职权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有机组成。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环保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以"地位独立、分工明确、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监督有力"为原则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改革,以期早日构筑我国科学化的现代环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协定制度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保护协定制度是一种新兴的强调当事人自愿意志的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保护协定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的,它使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认识得到充分的沟通,而且还具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以及因案制宜等功能.从性质上讲它不仅具有民事契约的性质,还具有行政合同的性质,因此对其救济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执行委员会处理、行政机关处理和诉讼的途径得以实现.这一制度在我国具有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萌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是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较大改革,这一改革对于提高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以及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改善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行政法环境,必须合理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中行政法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建构起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的行政法制度体系,使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活动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共享是伴随着政府分工细化、公共行政改革和信息技术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共享在科学数据、行政规制和行政给付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对于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提高政府监管质量和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陈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共享也暴露出共享主体积极性不高、共享的有效性不足、共享的可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使信息共享的发展陷入困境。当前,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政府信息共享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结合法治政府的建设,对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体制和运转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为我国的政府信息共享开辟出一条脱困发展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环境壁垒的合法性依据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冲击,并就如何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法律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法律责任及其追究是法的国家强制性的基本表现,也是各项法律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根本保障.环境行政法律责任虚置,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能得到有效实现,是我国环境行政不作为、不有效作为、滥作为等问题存在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它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主张通过对传统法学基本理念的扩大、深入和重新解释,将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纳入到传统法学基本理念之中。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晶。如下因素对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各国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重要观点,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国际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著名环境思想家、理论家和活动家所阐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念,特别是著名环境资源法学说所论证和概括的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9.
北京从金代海陵王营建中都,历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建都近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各种生态灾害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加剧反过来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本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生态灾害进行了回顾,就其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教育是提升公民环境意识和促成其具有保护环境行为的重要教育领域。我国环境教育研究在取得很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表现在:呈现“浅绿色”的环境观念;介绍性多于独创性,环境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对环境教育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环境教育研究人员匮乏、学科呈单一化等。文章审视、反思了我国环境教育研究之不足,以期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