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实现我国的就业率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双向均衡增长,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政治稳定的民生课题。对此,我们主要从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构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入手,对1981年—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就业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的结构性不合理。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双向均衡增长的创新型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朱宇 《学术交流》2004,(11):103-106
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是:请求中央给予援助性政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力度,增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能力;发挥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作用;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工业的主体是重工业,目前,在全省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支配地位,六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企业改造,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刚 《学习与探索》2012,(9):104-107
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拥有长期积淀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具备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应适时制定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变差距为潜力,化压力为动力,不断破除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助推黑龙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的实施,对黑龙江制造业在区域定位、发展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制造业必须以建设东北亚制造业经济枢纽中心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装备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在制造业区域定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方面完成转型。积极推进黑、吉、辽三省区域制造业经济一体化;以打造“东北亚制造业经济枢纽中心”为目标,推进东北亚及国际制造业经济开放与合作;以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连接的集群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所蕴藏的巨大商机,黑龙江省各地应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牵动力量。抓住机遇,搞好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对接;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建立民营企业开发区;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黑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但振兴不能走老路,要用新观念、新思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作为新型工业化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对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黑龙江省物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发展中还存在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和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应树立现代物流意识,统筹规划,加快物流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发展第三方物流。  相似文献   

8.
刘文勇 《求是学刊》2007,34(6):82-87
自从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瓶颈性"障碍。本文将老工业基地就业问题基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进行了探讨,明确总结了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三次产业以及工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性特征,并结合国外典型就业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就业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晓玲  徐晨 《学术交流》2004,(12):94-97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经济和说收收入增长乏力,经济竞争劣势明显,调整经济税源的所有制结构刻不容缓。迫切需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设立资源开发补偿专项资金,加大税收扶持力度等有力措施,加快经济税源所有制结构改造,实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资源枯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主导产业,要重新审视,应优先培植食品工业,避免石化工业滑坡,扶持装备工业的发展。要抓好国企改革,打破地方封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1.
姚亮  王滢 《学术交流》2005,(4):102-105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生态环境资源脆弱不堪的现状,同样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三省应将生态环境资源立法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法制化开发机制,包括依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明确项目责任制度,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并逐步实现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2.
霍伟伟  罗瑾琏 《创新》2010,4(3):63-66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行业及地域差异;政策制定者要根据各地区自身的人力资本要素情况,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重点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落后地区还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创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3.
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学术交流》2004,(7):59-6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恰逢其时的战略性决策,必须依赖如下路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政府支持和强化市场机制相结合;振兴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各产业均衡发展和促进就业相结合。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放到战略性高度来对待,把转变经营机制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着力发展区域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振兴东北应避免各自为战,必须把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通过实现区域合作,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接续产业和国企改革的步伐,有利于民营和外商资本健康迅速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但在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坚决打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系,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区域企业集群创新策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能力不足是老工业基地发展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集群创新已成为支撑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正是其优异的学习特性和创新能力。老工业振兴应将区域学习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走区域企业集群创新道路。当前要着力在培育区域主导创新组织,加强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的衔接,构筑知识交流平台,完善体制性基础设施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的制度缺陷与转型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刚  马静 《学术交流》2007,(5):122-126
政府转型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市场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职能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三位现象”,根源在于政府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与市场、企业、个人的关系不协调,在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界定上不清晰。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应当明晰其在国民经济活动的短、中、长期中的职能定位,确定其在宏观、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和管理范围,在政府与经济、社会、市场、企业以及公共服务之间建立一种更加准确、更加协调、更加清晰的关系,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实地调研是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微观基础,是培养务实型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现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明确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目标与特色,并按照系统机理构建教学体系,设计评价指标,用以衡量其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首都经济圈的大背景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剖析北京工业发展与城市资源禀赋、城市功能定位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并探究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了北京工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与改造的几点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布局上调整优化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改造在战略上要有新的思路.要从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出发,实行"非均衡推进"模式,选择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具有现实或潜在优势的产业,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要运用区域产业集群模式,加强产业链整体优化与改造,创造区域产业集群优势;要有效提升企业二次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