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7,27(6):35-37
1866年战败后,奥匈给予巴尔干特殊的关注,巴尔干是奥匈外交的基点。为保证巴尔干利益,奥匈采取了结盟政策。保加利亚危机发生后,奥匈先是与俄国在三皇同盟框架下进行合作,随着俄国对保国军事干预可能性的增加,奥匈采取了抗俄行动,并试图得到德英的支持。地中海协定的签订,是奥匈的一大胜利,它促成保加利亚危机和平解决,并保证了奥匈在保国的优势地位。但应该承认奥匈在巴尔干的优势潜伏着危险的变数。  相似文献   

2.
1913年10月16日,莱比锡在庄严的气氛中庆贺著名的《民族会战》胜利一百周年。在具有历史性的场地上树起了战胜拿破仑的纪念碑,德国、奥匈和俄国等三国乐队奏起了国歌,许多公众对庆祝活动的组织者的协同与和平的声明,表示欢迎。 但是,正是在这一天,威廉二世做出了在巴尔干挑起争端的致命决定,十个月后,它导致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后来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灾难,世界帝国主义大战。  相似文献   

3.
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一词是被用来说明由于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混乱状态所引起的国际问题,当时它已面临内部分裂的威胁。1814—1815年巴黎条约的签订和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成果,为受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影响的那些地区提供了一种国际秩序。奥斯曼帝国置身于这个体系之外,因此,成了列强之间酝酿着冲突的地区。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与东方问题有关的仅限于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但是,凭借着同奥匈帝国签订的条约,德意志帝国对巴尔干和土耳其事务的兴趣与日俱增。而到了世纪末,意大利也开始抱有牺牲土耳其而满足自己利益的野心。  相似文献   

4.
为解除1866年战败后奥地利帝国的危机,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于1867年就民族、宪政等问题进行改革,建立了妥协性的二元制君主国.二元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威胁王朝延续的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奥地利的国家结构和政治结构,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受二元制国家结构和保守型政治特征的影响,奥匈帝国的政治民主化困难重重,致使帝国政局不稳,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其结果是二元制虽保证奥匈帝国延续50年,却未能使帝国真正复兴,也未能挽救帝国继续衰落和解体的危局.  相似文献   

5.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政策,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奥活动,是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了奥皇储斐迪南,酿成萨拉热窝事件;各帝国主义利用该事件蓄意挑起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6.
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欧洲的“七月外交危机”。由于德国更需要战争来实现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便极力煽动、唆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使“七月危机”逐日加深,引起一系列走向世界战争的连锁反应。德国对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与古代许多帝国的征服政策不同,它对被征服地区往往采取极为宽容的统治方略,这一点在它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犹太民族不仅建立了神权自治政体,后来甚至取得了行省自治;经济上,犹太民族的负担从帝国与行省的双重压力向帝国的单一负担过渡;宗教上,犹太民族成功地重建了圣殿并取得了神权自治地位。波斯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统治政策的独特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一世纪末,罗马帝国的边界扩展到了高加索、叙利亚和阿拉伯一线,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内,帝国的东方边界基本一直维持在这一地域,为应对帝国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敌对国家的需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制定了不同的东方军事政策,针对帕提亚帝国主要采取攻势,而针对对萨珊波斯帝国则坚持纵深防御,这些军事政策基本都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略论俄国外交与巴尔干同盟的建立张爱平柏林会议以后,俄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俄国一国无力解决"东方问题",便积极谋求与列强"合作"来达到目的。1908年的俄奥布赫劳协议成为这一政策的顶峰。波斯尼亚危机则是这一政策失败的纪录。战后俄国外交便将重点放在团结巴尔干...  相似文献   

10.
小新 《可乐》2008,(4):73-73
希特勒崛起于德国,但在前往德国之前,曾在当时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度过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光。维也纳是欧洲艺术家的乐园。1908年2月,试图考取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希特勒来到此地,唯一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先后有英国、日本、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匈帝国等九个国家,在中国沿海沿江的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等十个开放城市,开辟了二十五个专管租界。除苏联政府于1924年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划定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世界政策”,除了大力扩张海军外,还把“东进”作为主要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对近东、小亚地区的攻势,巴尔干半岛则成了“东进”的前哨。德国帝国主义在巴尔干追求的不是一般性的侵略利益。这一地区不仅是德国经济渗透的重点,而且从一开始它就与德国的“世界政策”、欧洲霸权问题有密切联系,在德国战前整个对外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德国的政策在使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利用巴尔干国家政治分立、经济落后的条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只剩下西巴尔干留在欧盟之外。西巴尔干各国是否能以及何时能获得欧盟入场券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本文试图从西巴尔干对欧盟的重要性、西巴尔干各国加入欧盟的愿望、欧盟对该地区入盟的立场和政策几个方面来分析西巴尔干的入盟前景和影响其入盟进程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音乐剧的前世该音乐剧根据一部同名小说改编。而小说《音乐之声》是基于真实故事加以创作的。剧中的真实原型人物冯一特拉普上校是个卓越的海军指挥官。他在奥地利的地位相当于二战中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崩离  相似文献   

15.
重商主义与英第一帝国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6.
坦克小精灵     
《可乐》2009,(1)
20世纪30年代的捷克是中欧工业强国,传承自奥匈帝国的军工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计制造能力。他们用最简单的技术制造出最先进的坦克,命名为LT-38。纳粹德国吞并捷克后,将性能优异的LT-38纳入囊中,重新  相似文献   

17.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问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8.
1908—1912年,德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离间、拆散“三国协约”。它是否如愿以偿?这是本文试图论述的问题。 一 1908年夏,英德交恶有目共睹。波斯尼亚危机是两国日趋敌对的“第一阶段”。 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艾伦泰尔想以英德交恶谋利,以“某些惊人之举恢复君主国的威望”。其“惊人之举”是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吞并。  相似文献   

19.
比利牛斯、亚平宁和巴尔干三个半岛构成的欧洲南部,远古以来就是对欧洲其他地区居民向这里渗透和扩大影响开放的门户,是历史上强大帝国的摇篮。巴尔干半岛位于把三大洲(即亚、非、欧)联系起来的十字路口,它由于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20.
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的杰出领袖,他南征北战,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迫使汉王朝订立和亲之约,在战争中屡获胜利,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发动的战争目的明确,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灵活多变,善于以弱示敌,麻痹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威慑敌人。对北方草原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冒顿单于审时度势,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北方对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以征服、占领为主,意在统一蒙古高原;南方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以胁迫、恐吓为主,意在获取中原地区的物资和财富。冒顿单于的军事策略的成功实施,把匈奴帝国带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也避免了汉匈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客观上为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