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铸造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也凝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因而能够展现和存养于具体的红色符号中。红色符号是一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象征载体,其呈现的话语与空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外化的仪式与生活,是红色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展开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符号路径,需要依托红色符号的形式与内容,运用红色符号的认同机制,利用红色符号的实践形态去推进。  相似文献   

2.
3.
王永莉 《民族学刊》2021,12(12):1-10, 123
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边防巩固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民生发展水平滞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等挑战。为此,要促进其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加强社会民生改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宗教文化作用和构建周边安全命运共同体,从物质基础和思想意识等层面铸牢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巩固民族团结的一条主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价值凝聚,是对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正确分析的应对.深入解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对我们进一步巩固民族大团结、深入认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增进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归属之一。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深刻体现于现代国家的人民、政府、领土、主权四个核心要素之中,增进国家意识能够增进各族同胞的人民理念、政府自信、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两个大局”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赤字陷阱给增进国家意识带来挑战,各类问题与冲击越发复杂化、国际化。因此,要以人民理念增进国家安全感,回应大流动背景下的身份变化;以政府信心增进国家自豪感,完善治理体系和维护国家形象;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用故土情结凝聚国家认同,化解分裂图谋;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属于思想观念意识范畴,铸牢进程离不开文学、艺术、媒体、影视等精神生产领域物化媒介的支撑,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规约。本研究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精神生产规律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精神生产实际,总结出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构建自觉参与精神生产的共同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具体路径,为精神生产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国民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借助符号来“拟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抽象维度拉入现实世界,进而形成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呈现和照进现实的方式,它处于抽象与现实、本体与意识之间。具体来说,伴随着符号的创制与传播,附着于符号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共同文化、价值体系、历史进程等被国民持续性地感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具象—想象—意象—形象的循环。在循环中,共同体意识融于国民的心理结构上,又再生产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公共知识,并将这些记忆和知识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传播和传递,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持续性地再生、凝聚、强化和铸牢。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简要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许锋华  袁薇  闫领楠 《民族学刊》2022,13(12):98-106, 156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各民族集体记忆、凝聚共同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足民歌特有属性,以多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民歌具有强化国民集体记忆、激发国民集体意识、赋予国民共同情感体验的重要价值。借助民歌自身的调式、旋律和唱词的特性,国民在奏唱、演绎民歌的过程中被持续赋能,并藉此深化其归属感知、抒发民族情感和强化国民身份。基于此,以民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的彰显需依托学校音乐课堂,深挖各族民歌育人价值;多方式创编各族民歌,彰显各族民歌共有精神;借助新媒体科技,多途径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陈纪  韩凯波 《民族学刊》2023,14(1):42-49, 144
由传播技术迭代与革命而衍生的新传播媒介,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重要载体。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新传播媒介应承担起强化各民族历史记忆,培育各民族公民意识,增进各民族国家认同等主要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新传播媒介这三种功能,可以分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身份基础、政治基础。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新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规制其负面影响是正确运用新传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张继焦  党垒 《民族学刊》2021,12(1):66-72, 9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保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事件中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挥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从单向式到双向式。即不但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力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支持力量;既有纵向维度的国家与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双向互动,也有横向维度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即国家治理要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更具灵活性的纵向协调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烨鑫 《民族学刊》2022,13(10):7-13, 129
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芹  唐元松  钟耀广 《民族学刊》2022,13(7):16-23, 139
在简要阐述新时代公共传播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传播所面临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而从目标导向机制、传播策略与路径、传受者间互动性评估机制、效果与价值评价反馈机制等四 个方面研究了公共传播机制构建。其中,公共传播策略与路径包括传播定位重构、传播多元主体及传播渠道的优化整合、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传播的思维、手段与话语应势而变、传播技术路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杨胜才  余凤 《民族学刊》2021,12(4):10-17, 1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大局大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优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以“两个共同”筑梦,以“三个离不开”聚力,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五个认同”凝心,形成常态长效的发展定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