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继列宁之后,在异常尖锐复杂的形势下,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把苏联的经济体制叫斯大林经济模式即斯大林经济体制。由于历史的和其他原因,斯大林的经济体制便成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楷模。斯大林病逝后,特别是苏共廿大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斯大林模式形成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如二三十年代苏联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民国家、个人因素等。这些观点各有千秋,但都没能揭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真正的、深层次的也即关键的原因。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对斯大林模式诸特点的构建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在根本上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它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不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对自身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选择,由列宁倡导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带有强烈斯大林印记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型现代化的特点,它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楷模而被纷纷效仿。这一模式的形成具有其内在合理性的一面,但绝非必然形成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辛程 《中华魂》2013,(17):18-22
看到《北京青年报》2013年4月14日刊载的沈志华的讲演:《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一文,实在不敢苟同。文章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把它看作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文章涉及一系列原则问题,这里不可能一一评述。这里只讲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二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三是如何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论经济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目的,并就对立统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和波浪式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历史性的规律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这些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发生演变的原因决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也决不能笼统地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从根本上说是苏联党内提出并贯彻了一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所导致的。否定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在理论上表现为修正主义,在实践上则会导致资本主义化;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方面,否定不同国家应有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方法和形式,在理论上表现为教条主义,实践上则是照搬苏联模式,不思改革。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对其中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内容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总体上应采取基本肯定、局部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从列宁到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 ,直至形成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苏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49─1955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只得照搬斯大林模式,但也有过自己独立的思考。1956年前后,鉴于苏联和东欧的工业化已暴露出诸多弊端,毛泽东在重新审视斯大林模式和反思我国已走过的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模式,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1957─1976年的30年间,毛泽东试图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走有中国特色之路,但却始终未能跳出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导致这一模式的全面危机。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今天已确定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以后,如何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是社会主义者尤其是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斯大林模式从形成到消失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调整的影响和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兰的改革在1956年下半年达到高潮。战后世界的这一著名事态既表现了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及其严厉控制的不满和反抗,也显示了斯大林去世后由内政变动引发的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致放弃把苏联制度作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唯一合法模式,转而试图将其领导地位改建在一种比先前较为平等地对待东欧国家的基础之上。波兰十月事件所确立的那种波苏关系是战后苏东阵营内前所未有的,它对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苏联与其东欧盟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波兰事件发生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西方某些人就扬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认为这种纯属个别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格格不入的;在苏联,也有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叫做"斯大林的公式".其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其他个别人物的主观臆造.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它也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热点问题上: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二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征;三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留给我们的启示;五是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其中不乏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无疑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回到列宁去”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又源于十月革命,源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因此,列宁的社会主义事实上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源头”。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並非是原来的列宁社会主义之源流向的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被斯大林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按其自己的理解,並加以发挥和首创,使列宁的社会主义扭曲变形,从而改变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之源流向的或然结果。苏联学者把这种扭曲形的社会主义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大拓宽了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范围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概念的范围,促进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更新,使人们重新重视学习和研究原来的列宁的社会主义,回到现实社会主义的根子上去。在苏联,列宁的社会主义仍然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面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戈尔巴乔夫的  相似文献   

18.
对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演变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影响重大而又极其复杂的事件,对其根本原因的分析,可谓众说纷纭。10年来中外学者有关此问题的主要观点有“乌托邦说”、“原罪说”、“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等。这些观点,除了“乌托邦说”和“原罪说”明显地带有敌意和偏见外,其他说法都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角对苏联演变的原因作出了探讨,都含有正确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把苏联演变当做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和各个领域正面经验的反证去研究的现象,这就使我们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和表面现象上,难以挖掘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层原因。事实上,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斯大林模式的罪过,不是因为经济没搞好;也不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和民族矛盾造成的;更不是由于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党等原因而导致的,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阶层的有意所为。苏联的演变是党内既得利益阶层推动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逐步改变了他此前坚持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提出使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混乱,这是斯大林改变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根由.1936年底斯大林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导致他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冲突,这促成了他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紧随斯大林去世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出现了使苏联社会主义开始摆脱斯大林治国模式的种种政策变更。晚近才解密并被利用的有关档案文件肯定了先前少数西方学者的一项推测,即贝利亚是这些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调整和改革举措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出于为维持苏联政权生存而缓解社会紧张的大局考虑,加上巩固和加强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优势这一个人利益的驱动,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怨恨,贝利亚发动了局部大赦,公开平反“医生阴谋案”,着手实行国家保安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否定个人崇拜,采取较为公平的民族政策,并推动苏联对外政策的修改,其中包括在东德推行经济“新方针”,甚至可能试探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放弃东德的独立存在。事态发展很快证明,关于东德的这一变更尝试是导致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