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相传楚辞的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相当浓厚。下面,我们仅就楚辞中属于“楚语”的两个语气词“羌”与“謇”,作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查朱熹《楚辞集注》,作为语气词的“羌”字出现十七例(另有两例,一是出现在张衡的《思玄赋》,一是出现在韩愈的《复志赋》,均不属于楚辞范围);“謇”字出现十二例。怎样理解楚辞作品中的“羌”与“謇”,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例如:  相似文献   

2.
宋黄伯思作《新校楚辞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世之注楚辞者,亦多以楚语而解故。自汉迄今,著作颇夥。然楚辞究非全用楚语写作者,故其中难字,单凭楚语,至今仍难释读。年来,余于楚辞教学中也常遇疑难词语,至有百思不得其解者。余,鲁人也,遂试以齐鲁方音训读之,不意竟也时能发覆。昔郑康成注《三礼》,其中多杂有高密方言,致使学者至今难明;孰料“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亦有语义存留于齐鲁方言之中,而待吾辈探求耶?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此之谓也。今试选数则,贡之大雅君子,并求正焉。  相似文献   

3.
楚辞新探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瑰丽的殿堂,其中的有些篇名和词语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把《楚辞》中的某些篇名和个别词语试从另一角度作新的探索,以求教于同行大家。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相似文献   

4.
《楚辞》楚语楚声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楚语楚声说由来已久,似乎是不刊之论,然考以事实,疑窦百出。屈宋赋中多有不用楚方言者,虽偶用之,也寥寥无几。由于方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与传播,屈宋赋中楚方言、共同语及别国方言并用。由此观之,屈宋赋可能是按共同语的雅言创作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金文,楚国和秦国都出自高阳,因此互相支持,又臣服于周。而楚早期在炎黄之战时,散居各地,主要分成三部分,所以称为三楚。楚辞文化,主要来自中原,所以在《天问》中由夏商周至楚国一路写下来。楚辞中的人物、鬼神也基本和周代一致,如《惜颂》中说的五帝、六神等。楚辞也不单单写楚国,如《九歌》中的冀州、东皇太一等等。楚国和周一直往来密切。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楚辞的个性,把“兮”说成楚语。实际上,《诗经》中有将近四十首诗出现“兮”,皆表示不良情绪。后来的墓志铭中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首先看到中华文明一体化,再了解差异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南朝梁人刘勰到近人梁启超、刘师培等都曾注意到楚地域环境与楚辞文学的关系问题。但诸多述说大抵属于直觉感悟或直接经验总结,未能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本文认为,楚地域环境乃是楚辞文学产生和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宋人黄伯思曰:“盖屋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入”((新校(楚辞)序》,见《宋文鉴》卷九十二)余始不论,仅就“纪楚地”“名楚物”而言,则楚辞文学不唯记述楚地风物,亦不唯于其诗作中表现楚地域特色而已,实际上,楚地域环境乃是楚辞文学产生和构成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湘语的历史     
战国时,楚国征服了湖南全境,楚人大量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即楚语,楚语是湘语的源头。楚语进入湖南,与湖南土著民所操的语言发生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南楚方言。南楚语形成以后,湖南地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南楚语受到移民语的侵入。到明清时期,近代湖南方言格局基本形成,湘语区产生。  相似文献   

9.
陆侃如先生是20世纪较早用新的学术眼光和方法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者之一,也是20世纪屈原和楚辞研究的大家之一。但由于他对屈原特别是宋玉的一些作品的真实性有过否定意见,因此当前的楚辞研究界对其多持批评态度。而对其从事楚辞研究的过程、成就,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以及疑古过甚的原因等,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兹就上述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到80年代《天问论笺》问世,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的这两部著作凝结了数十年心血,是他潜心探索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是晚清时期一位慧眼卓识的词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楚辞学家。他在词品、词体、词境和词法等方面,都曾直接借用楚辞作为评鉴尺度。  相似文献   

12.
楚辞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资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宋词人贺铸其词有明显接受楚辞之处,文章从其词的意象、表现手法、内在精神三方面探讨贺铸词对楚辞的接受,并指出楚辞的影响也是形成贺铸词独特风格的一种重要质素。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4.
西村时彦对楚辞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村时彦(1865-1924),日本明治大正间汉学家,尤精于楚辞.他对楚辞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采集收藏《楚辞》类典籍一百余种,其中有善本(明刻本、清初刻本)二十余部,日本刻印本十二种,西村手抄本二十七种,多为中国学者所未见;(2)西村藏书多有批校、考证,并完成研究性著作四种:《楚辞王注考异》一卷、《楚辞纂说》四卷、《屈原赋说》二卷、《楚辞集释》不分卷.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在中国楚辞研究史上颇有影响。他有深厚的国学根底 ,又有开阔的视野 ,既能站在较高的思想层次和文化层次上考察楚辞产生的原因 ,又注重对楚辞文本的研究 ,比较正确地评估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因此 ,他的许多观点以及研究楚辞的方法对后世的楚辞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楚辞》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通行的《楚辞补注》以外的《楚辞》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补注》中所见王逸《楚辞章句》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勘正,从而有助于《章句》的进一步校证。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8.
《楚辞》研究:功夫在书外——以《楚辞》文献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以《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以例证的方式说明:《楚辞》研究要想有所进步和发展,必须注意《楚辞》研究以外的文献及其研究成果;同时必须注意非专业的《楚辞》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只有同时注意到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楚辞》研究才可能有所新的突破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清康熙刻本《清平初选后集》是清初重要的词选集,尤其是研究云间词派的重要依据.宣统年间,此书改名为《词坛妙品》重印,研究者遂多以《词坛妙品》代替《清平初选后集》.实际上,《清平初选后集》具有独立的作用和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词坛妙品》存在着诸多区别;二是其中的《姓氏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较为详细的云间词人名单;三是其中的《凡例》与田茂遇《叙》为研究云间词派创作和理论主张的嬗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宗经与慕骚——骚雅词的抒情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经"与"慕骚"是骚雅词的精神内涵,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在发展过程中兼容会通,深受诗教雅正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吸收楚骚怨慕精神,不断开创拓新,延续了传统诗学比兴递嬗,托兴深微的通变与创新,成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精神,展现骚雅词博通之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