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注“孤烟直”说:“或谓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或谓”云者,实际就是他自己的意见,起码是他同意这种意见;赵殿成真是个不知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学诗入迷的香菱经过长时间的苦吟、品味,终于揣摸出诗中一些奥妙。她对林黛玉说:“依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以王摩诘、杜甫等的诗为例,印证了她上面的观点:“我看他(王摩诘)《塞上》一首内有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相似文献   

3.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大漠孤烟直”句 ,而其中的“孤烟” ,历来众说纷纭 ,认为是烽火、烽烟、燧烟、狼烟、炊烟等。这些解释均不妥当 ,其实是指大沙漠中的一种尘沙旋风或称之为尘卷风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孤烟直”,注家多有分岐。烟何以直,这是西北及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决定的。历来学者解诗派少考虑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往往在古籍里找根源,这是历代解诗者的明显缺憾。  相似文献   

5.
我在《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篇小文中,提出了一些不同传统流行的说法,无非引玉之意,未敢以自是。近读《文学遗产》姚奠中同志《唐诗札记、大漠孤烟直》一文(下称姚文),同意右丞这两句诗写河西地区自然风光,“长河”系指弱水,即额济纳河诸点,而对“大漠孤烟直”的说法,提出异议,深受启发,十分感佩!惟仍有两点疑义,提出请教:(一)唐代烽燧,是否没有敌警时才燃?(二)孤烟直,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过一首《渔翁》诗,全诗共有六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的“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是谁,一向没有弄清。章士钊《柳文指要》说: 此须先了解原诗“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字谁属?如看作渔翁自认,则明明骂  相似文献   

7.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彼茁者葭”“正义”匡谬“彼茁者葭”是《诗·召南·驺虞》中的一句诗。对该诗中“茁”字的解释,其“传”“笺”与“正义”并不一致,下面分别列出:传:“茁,出也;蓖,芦也。”笺云:“记芦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也。”正义曰:“言彼茁茁然而始生者,南草也。”对毛...  相似文献   

9.
释“介”     
许慎《说文》:“介,(画)也,从八从人。”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介,象人著介(甲)形。”《汉书·五行志》:介者甲,甲,兵角也。《左传》:“或梦伯有介而行。注:介,甲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等等众说纷坛。根据字形,“介”的本义应是披甲之人,即披坚执锐之士兵。于是,许多与此有关的字或解释渐成为“介”字的引伸义,“介”字便有了多种意义了。 1.介有疆界之意。《说文》:“介,■也。”徐灏注笺:“古疆界字只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1.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素来脍炙人口,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其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腾跃飞动,使全诗神韵倍增,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评赞道:“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然而,这里“从”字怎么讲,一般人都忽略了;“巴峡”何所指,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不解开这两个疑结,尾联的注释就难以做到贴切无误,全诗的赏析也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有虑于此,本文打算对“从巴峡”试作考索.  相似文献   

12.
藏头诗这个名称,实际包含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指写作律诗在末一联点明题意。明朝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所撰《冰川诗式》有:“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第二种实际是“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明朝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于离合诗一类中附录藏头诗,明辨云:“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故取以附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陈贻先生注释的《酌酒与裴迪》诗第二联“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的两句提出自己的理解,作者从律诗结构的研究和“按剑”二字的不同理解认为这一联的意思为:白首相知亦需按剑戒备,亲密的关系也不可靠,也难以得到援引。  相似文献   

14.
宋人有“夺胎换骨”之说,黄庭坚谓:“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然而,诗吟咏情性,要写真实感受,师前人意,用“夺胎换骨”法,必然作不出好诗.曲则不然.曲以巧取胜,能化用前人诗词,推陈出新,即为高手.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有三首小令,化用前人诗词语,翻新出奇不露痕迹,可谓“夺胎换骨”之高手.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又称马昂夫,字九皋,回纥(维吾尔)人.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称“马昂夫总管…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期写的《自题小像》,有“寄意寒星荃不察”一句,这一句诗的意思,许寿裳最早解释为“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我所认识的鲁迅》)以后的注释者或讲解者,都根据“述同胞未醒”之意,对“荃不察”作了大体相同的讲解。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七子”两大领袖之一的何景明有一首《武关》诗,诗云:“北转趋刘坝,西盘出武关。微茫一线路.回合万重山。天地几龙战,风云惟鸟还。关门锁溪水,日夜送潺湲。”对于该诗的最后两句,在《明诗选注》(黄瑞云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诗的注③中,我只是简单地注日:“潺湲(chan yuan),溪水流动貌,此  相似文献   

17.
小玉 《人生与伴侣》2022,(44):78-80
<正>你可能没听说过西海固,但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出使河西途中目睹的塞上风光,此后便成为描写西北边塞景致的千年绝唱。至于我们的主角西海固,就隐藏在这句绝唱的下一句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所谓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自古以来便以“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历来注释似囿于一说。张玉谷说:“言腰束纨素,甚流动也。”余冠英说:“这句是说腰际纨素的光彩象水流动。”以致现在流行的注本都跟着这样翻译,中学语文课本也本此说,要之,就是一种“腰里束着柔软飘动的白绸子”的意思。这些注释一般只有句子大意的串解,而无必要的字训,注释中“束”的意  相似文献   

19.
释“爱子”     
江淹《别赋》:“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凤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此写征人之别。其中“爱子”一词,颇令人迷惑。注家或者含胡其词,或者谓系“妇人送自己亲爱的儿子出发”。  相似文献   

20.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古代文学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之父子。”对于“虎狼之父子”的“之”字各注本多有疑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狼传》注94说:“虎狼之父子,意谓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