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身疾病、精神异常、死亡体验、世界末日等等非常态意识状态,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的关注。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崛起,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最终解决有了希望。格罗夫创立的非常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非常态意识状态的超个人心理学中的一支,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意义。意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罗夫的意识研究理论以及进入非常态意识状态的方法对于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但它毕竟还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最终需要面对和改变的是我们常规的日常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2.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是超个人运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创作从一开始到抗战胜利这段时间里,都与她的半殖民体验密切相关,可以说,半殖民体验不仅贯穿了丁玲在现代时期的创作,也影响着其对文学、生活以及政治文化的认知。这种半殖民体验影响了她对“个人”与“群”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个人”“群”与抗战关系的认知。如果说左转之前,她的半殖民体验局限于殖民对个体出路的表达,那么,到了延安之后,她则将这种个体化的半殖民体验推向了整个抗战,试图将想象验之于现实,来解答中华民族在民族国家危亡的时刻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随着消费者休闲消费的经验不断丰富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验如何变化以及休闲消费企业针对体验的动态过程的对策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流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休闲消费中的消费者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心理学视角下的三个代表体验理论进行述评;其次,基于流体验理论提出休闲消费的流体验生命周期以及体验的总效用模型;最后,基于流体验生命周期从个人和休闲两个层面,提出提高消费者休闲消费倾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贯穿小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及命运归宿.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解读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创伤性记忆”及其应对机制,并注解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她们施与彼此的爱是“残缺的爱”.同时,深层次挖掘了人物“创伤性记忆”投射出的隐喻内涵:人物的创伤体验影射了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也进一步升华出小说这种文学再创作形式也是作者谭恩美人生伤痛的再现与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含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三个基本纬度,由于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个人与他人的截然分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这三个基本纬度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超个人心理学和超个人社会工作以及随后开展的有关灵性的研究,为整合三个基本纬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它们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论假设,欲达到完美的整合仍有一段距离。现引入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纬度的整合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它将使西方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生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创伤体验作为中国古代作家普遍存在的创作心理背景 ,对其文学创作活动产生着直接而又积极的作用。探讨创伤体验形成及其作用机制 ,既需要注意心理学的因素 ,更不能忽略社会伦理思想的重大影响 ,正是后者使中国古代的“发愤著书”说与西方的“苦闷的象征”说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 ,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挫折教育实践的理论前提是挫折反应的产生机制,桑代克和塞利格曼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揭示了在挫折情境下不同的挫折反应,并分别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和习得性无助理论。两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启发是,在挫折教育中,学习者应通过亲历有转机的挫折情境和反复体验由行为效果带来的控制感而实现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0.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序志》中认为“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 ,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心理的阐述很多 ,但主要集中在这样五个方面 :一、对“神”的阐述 ,把“神”作为文学创作心理的核心 ;二、对“情”、“志”的阐述 ,把“情志”作为主体创作心理的“关键” ;三、用“神与物游”来具体描述文学创作心理过程 ;四、以“虚静”观来具体阐述主体创造心境 ;五、主张“各师成心” ,具体阐示了主体个性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对心理及创造心理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 ,试图提出科学创造主体心理和谐理论的基本框架 ,并就创造心理和谐对科学创造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科学创造主体心理和谐问题 ,就是要探讨科学创造心理过程、科学创造心理状态以及科学创造心理价值取向的和谐及相互之间的和谐 ,研究创造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塑造的一般机理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进化心理学是用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机制的一种新思潮,是生物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从认知心理学吸取了知识加工的心理机制学说,用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人类信息加工心理机制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将系统整体论的思想贯穿于心理学研究,建构了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理论范式,为心理科学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图景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看虹录》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形象,写了一名“闺房新女性”。小说在将女性和动物相关联时,表现出了作家的潜在的创作心理。实际上,作家的文化心理和作品表达出的内蕴,造成了对小说新的认识。小说传达出了对于生命的理解,也透露出了浪漫的诗意和感伤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对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随着心理学的新发展,进化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成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法律及民族宗教和伦理等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只有继续拆除影响创新和发展的体制上的藩篱、优化社会资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健全的法治体系和伦理基础、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的创造力和精神动力 ,西部地区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各民族经济与文化才能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创造心理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心理而言的一种心理模式。创造心理是多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把创新时的心理活动方式称为创造心理.实际上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包括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因此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受传统培养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发散性和灵活性、非逻辑性、对象的潜在性、发展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对策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科学构建知识能力结构框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造就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短信文学产生于市民文化环境,其创作主体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体现着世俗理性。这样一种不受主流话语控制的文学新样式,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将民间文化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和艺术思维方式的传达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诗人创作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