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特征论者”雅可布森以“形式化”视界提出“文学性”命题,“功能论者”穆卡若夫斯基以“语义化”视界拓展“文学性”空间,“合成论者”英加顿则是以“意向化”视界进入“文学性”生成机制。他们在言说“文学性”这一命题时,实际上很少关心什么是文学性,而更多地专注于“文学性”何以生成;他们在使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实际上很少是在对文学是什么加以界说,而更多地是在言说文学研究科学化的路径。他们的探索表明:“文学性”理论的建构是可以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作文的命题本应该是命“论题”,然而由于老师由于体制、观念、命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命题时往往“命意”,强制规定和提供命题的立意(观点或主题),结果使得学生写作“被立意”。目前,在中学教育中,由教师“授意”,学生“受意”写作的“命意式”命题比比皆是,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甚为严重,呼吁必须予以克服和严加避防。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这一命题既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当前十分需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命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5.
信天游“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天游“兴”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上句只借物以起兴,与下句歌意了不相关,但可从韵脚、语势上引起下文,这称为“起兴”,是信天游“兴”的初级形态,带有原始性;二是上句未全为比而借物取兴,与正义相关,这称为“比兴”,可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激起人们广泛的想象,标志着信天游“兴”的成熟,是信天游“兴”的富于艺术性的高级形态。信天游“兴”的发展,不是高级形态取代初级形态,而是同时并存,足见信天游“兴”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近半个世纪来,陕北民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信天游“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处于低谷,这警示我们,莫让信天游“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当前,不能因为“两课”教学存在着灌而不进的现象而否定灌输教育。“灌输”理论并未过时,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转型加快时期,切实加强对灌输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形式等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以更有效地促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发展“两个飞跃”思想,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贯穿始终、承前启后而又事关全局的核心命题,它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农业集体经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新发展。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产业基础的现实背景下,有必要对此命题做出重点阐发。  相似文献   

9.
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其大者,可分为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即:以“价值置换”、“反求诸己”和腐朽“神奇”为思维特征的“内平衡”模式和以“谗嫉毁谤”、“杀尽不平方太平”为行为特征的“外平衡”模式。系统揭示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之优劣短长,可提供客观而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虽然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违背常理的;但从普通逻辑角度看,此命题包含十分丰富的逻辑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下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同一律等方面,都可以证明“白马非马”命题思想内容有其独特的深刻性,因此在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在当时的德国,在保守派和激进派两个方面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前者赞赏,后者反对,但是他们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此所谓“现实”意即“存在”、“现存”。所以如恩格斯指出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学命题,与此同时,周作人还创作了诗集《过去的生命》中的诗歌。《过去的生命》主要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中的三方面重要内容:“人道主义为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文体不限”,于是,有人提出了“淡化文体”的主张。由于一部分教师(也包括我)不理解“淡化文体”的真正用意.认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了。以致于对学生的作文造成了误导,又加之文坛上出现了“随笔热”,学生机械模仿。因此,学生写出的文章说是记叙文吧又没有故事,说是议论文呢又没有集中的观点。说是说明文吧又没有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进行完整的说明,这真成了“四不像”了。其实。高考命题者的“文体不限”是对全体考生而言的.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按这种文体要求来写。我们的高中生还没有达到对各种表达方式驾轻就熟的程度,所以.我们的作文训练必须按文体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过程性、具体性的色彩,因而是辩证的、科学的“义”利”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一“义“利”观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理论,它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而成为我们的政策导向,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及“两手都要硬”的行动方案中得到了升华。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得到这一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7.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儿童“读经”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儿童“读经”的本质是一场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在“经”的选择上,要关注文学的经典,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博性、科学性和递进性;在“读”的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兴趣,而且要处理好“阅”与“读”、“读”与“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廉”与“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不论儒家、法家,还是道家,都把“廉”与“俭”作为治国及做人的美德。如何达到“廉”即“清廉”、“廉正”的境界? 古人主张以俭养廉:“节欲”、“寡欲”,就是不贪食、不贪色、不贪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