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最近,我读了刘道良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见1980年《国内哲学动态》第三期),另一篇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见1980年《学术论坛》第三期,以下简称刘文)我觉得文中有许多提法不敢苟同,对此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以期把问题弄清楚。为了否定“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一提法,刘文列举了不少例子:庄稼与土地、水分、阳光等事物有联系,与轮船等没有联系;人的繁殖与人的性细胞结合有联系,同狗、  相似文献   

2.
刘道良同志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一文(发表在《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提出了一个常识性的但却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多年来,在这个问题的解释和应用方面,一直存在着混乱。通过深入讨论,澄清这方面的混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益的。本文也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早就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三期介绍了笔者关于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的看法。在这里,想较为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一)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着的辩证法的反映和揭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  相似文献   

4.
去年《学术论坛》第三期所载刘道良同志的文章认为,不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实际上是要对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某种限制和规定。但是,这种限制和规定是否正确,很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如果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那末,可以说联系是辩证法的基础。要正确认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联系。作为辩证法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系是对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反映。联系就是事物的关系。它不是人们头脑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客观辩证法中,联系就是事物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刘道良同志在《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这篇文章中,一方面承认事物有普遍联系,一方面又否认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不能不使他陷入思想上的自相矛盾。那么,刘道良同志的不能自园其说是怎样产生的呢?。第一,用有条件的具体的相对性的联系去代替或取消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性的联系。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同事物矛盾运动的属性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个物质世界保持同一或统一的桥梁。联系可以是指事物的某种内在联系,或本质联系,也可以是指非本质的联系,外在的联系,偶然的联系等等。由于联系有种种具体的情形,因而也就不  相似文献   

6.
本刊去年第三期刊登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不少来稿,表示不同意该文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刊登,现摘登的几位同志的来稿,即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毋庸讳言,哲学界为数不少的同志,长期以来囿于“新东西”与“旧东西”或“新”与“旧”的笼统提法,忽视和模糊了“新旧事物”与事物内部“新旧方面”之间的严格区别。有的同志就因为把事物内部新方面与旧方面的关系,等同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因而无法将新方面与旧方面之间解释成对立的统一,于是,进而得出了否定事物内部含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结论。比如,冯贵贤同志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旧两个方面吗?》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7期)就是如此。文章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新与旧是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一生一灭,新东西产生,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代谢旧东西;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9.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钻木取火”的记载颇多,人们辗转引述,向无异议。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阎崇年同志《钻木取火辨》一文,断定“钻木”并不能“取火”;并认为,在此以前的所有书刊上关于“钻木取火”的提法,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不过是“人云亦云”,没有什么科学根据。阎崇年同志说,他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本互相摩擦等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矛盾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矛盾精髓”的理论。可以说,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一 《矛盾论》是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事物矛盾精髓”的东西,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实上,《矛盾论》中所论述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思想展开的。例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具有同一性,这是普遍性,但不同的矛盾或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的,其形式和情形又是不相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共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多样性。这是个性;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讲的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章韶华同志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以下简称章文,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中提出了一个“揭示了对立统一联系的根本性质”的辩证法规律——决定反决定规律,并且认为它不仅“是社会实践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结论”,不仅是“包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而且“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同原理间的内在统一性”。章文声称,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最高问题,只有用决定反决定规律来解释,“才是深刻的、全面的、科学的,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陈志良同志在评论章文时则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其“逻辑实质”就是把“辩证法建构在唯物主义大厦中” (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三期),并指出,如果谁想否定决定反决定,就得“首先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或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4.
在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一些文章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坚持这个提法的同志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在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命题来加以引用,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判明一切思想理论的标准”,是检验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完成之后,它的制度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标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一大家知道,在欧洲哲学史上,正式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是康德。康德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二元论的哲学家。在伦理和道德问题上,他的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不可能得到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只能从理性本身所谓“善良意志”引出来。“善良意志”是脱离任何具体的、实现的条  相似文献   

15.
矛盾是统一物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他们既相对立和斗争着,又互相依附而统一着,并从而构成这一事物。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没有社会的前进。这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无矛盾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他又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转引自196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的解放”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社会作用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不同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点。毛泽东同志为哲学的解放所作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而且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研究实践都一再表明,无论是物质体系还是精神世界,抑或思维过程与思维成果,无一不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世界上没有不成系统的事物。那么开展一年多来的大学习、大讨论、大总结、大找差距,共产党好、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仍在认为,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简称为“总和绝对真理”)。如某权威教科书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或早或晚地转化为主体思想的内容”。为何有此绝对真理?教科书又都坚持这样的理由: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认识尽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这就是思维的无限性;然而,每一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