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哈萨克族亲属称谓是以父系为中心,展开各种脉系的一种体系。论文从传统的分类法入手对哈萨克族亲属称谓语进行分类,梳理了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系统和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的界定,并对亲属称谓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称谓语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协调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其中亲属称谓语强调了汉人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谓语突现了汉人的官本位思想,虚拟亲属称谓语则显示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相似文献   

4.
湖北恩施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主要有:词缀"子"的使用范围大、词尾"伙里"附加在亲属称谓后表复数、不同的亲属称谓语素叠加表现亲属关系的差别、称谓语多音节化、特殊的合称等;语用特点主要有:从他亲属称谓词丰富、男性亲属称谓词泛化、亲属称谓词简化等。  相似文献   

5.
汉语亲属称谓语数量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情感意义复杂,与英语称谓语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如何将文学作品中这些为汉语所独具的亲属称谓语翻译成恰当的英语,使英语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语文学作品中五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从社会文化差异方面入手,探讨了中韩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产生原因,使人看到了中韩亲属称谓从体系到用法各个方面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区别对翻译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关联域角下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探究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众所周知,汉语拟亲属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正是这点造成语言交流间的困难。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借助于关联理论,语用对等原则探讨了翻译该类词语的适用方法:具体化,转换,省略,信息替代以及音译加注。在提出方法的同时,文中列举实例指出亲属称谓语语际翻译最终应达到语用对等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受网络等传媒催生,"房叔"、"犀利哥"等拟亲属称谓语大量孳生,其中"哥(姐)"等正日益泛化为人们可随意采用的自称,已成为具话题性和典型性的网络流行语。"哥/姐"自称义的泛化透射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历程,网络上"哥/姐"自称与其他亲属称谓语的自称不同,分析其泛化原因有助于对其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0.
康家回族的亲属称谓语席元麟尖扎县康杨镇康家村部分操康家话语的回族亲属称谓制度与操汉语的其他回族不同。现将他们的亲属称谓制度简述如下:一、直系同居近亲属称谓:夫ere妻eme父aba母ana子kuga女exga子妻beri子之子sundzi子之女sun...  相似文献   

11.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亲属称谓词是人类较早出现的词汇,是民族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体现了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黔东方言苗语亲属称谓有其独自的特点。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观察了苗族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并阐释隐蔽其中的交互从表婚、姨表不婚、逆缘婚、对偶婚等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位具有隐喻意义的重要人物,是除秦可卿外又一个“兼美”的形象。在香菱兼具“才、情、美、德”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作者“守理衷情”的人生理想。香菱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天理、去人欲”思想下全体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根并荷花一茎香”是香菱形象的真实写照。香菱对自己名字的诗意叙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香菱的诗意化形象及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欣赏文本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正是通向审美彼岸的一个桥梁。本文试从一定的审美境界下,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整体上把握香菱形象及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5.
河南过渡语中的方言词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过渡语中存在着方言词语问题 ,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对过渡语中出现的方言词语进行分类 ,有助于进行普通话的教学 ,即 :一是要重视方言词语问题 ;二是把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研究结合起来 ;三是在不同阶段 ,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香菱的存在,是一个表现社会生活的多面体,读《红楼梦》我们会感觉到香菱的故事有着宽广的艺术拓展空间。正是香菱这一特殊的角色位置,与其特殊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展示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生活层面上的各类人物,使全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画面得到多方位的伸展。正是因为香菱的故事以及书中其他此起彼伏的故事线索的穿插,才使《红楼梦》不仅是在写一个贵族的家史,而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形成了《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品相。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音"叫字"的方法和规则:南音"叫字"有文读、白读、混读、官话、外地方言、古语、外来语、变化音、交替读音等读音方法,并约定俗成一定的读音规则。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受到方言、师承等方面影响,泉厦两地南音的"叫字"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方音差异、读音法不同、用韵不同等方面。"叫字"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两地南音演唱的咬字吐音及旋律唱腔,使两地南音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南音艺术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南音的"叫字"。  相似文献   

18.
为数不少并成系统的合音词是宁波方言词语的突出特征之一。从语音角度看,宁波方言合音词基本采用反切的方法但又有个别特殊变异;从语用角度分析,宁波方言的合音词均为日常生活口语的高频词,并且在其使用中又有紧密、松散及扩展等不同的体现合音程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山西宁武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县内三区话中"给"的读音与词性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主要介绍了不同词性、不同读音的"给"在三区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推测了三区方言"给"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烧”、“擐”、“鬻”、“■”、“■”、“欶”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农”、“趮”、“■”、“■”、“■”、“■”、“■”、“懑”、“淖”、“■”、“劷”、“豧”、“■”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