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朝野签载》和《资治通鉴》中的相关材料,通过了解历史事实,对《朝野签载》中两个看似相同实则涵义并不同的和亲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两个和亲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吴建华 《社区》2012,(4):49-49
“亲”,最近流行有色丝袜,买五送一,抢不抢?抢,斩钉截铁。“亲”,千人购海鲜大甩卖,七折优惠,抢不抢?抢,说一不二。“亲”,南国七日自驾游,赠送旅游券,抢不抢?抢,雷厉风行。如此种种抢“亲”系列,鉴于当家的断定:贪小便宜。所以不再一一枚举。  相似文献   

3.
《兰州晚报》做了个“年味浸透每个瞬间”的专版,专品年三十兰州各地的“年味”。其中有篇题为“网吧酒吧火爆”的文章,文中说大年三十这天,兰州的大街小巷节日气氛浓烈,大小娱乐场所都是人满为患,特别是网吧酒吧,更是年轻人“亲睐”的天堂。其中的“亲睐”要写成“青睐”才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勾稽史料 ,考述张 族鸟 生平 ,补两《唐书》族鸟 传之不足。由《朝野佥载》论张 族鸟 之思想品性 ,可见两《唐书》所说族鸟“性燥卞”、“罕为正人所遇”虽有一定因由 ,但正反映了他嫉恶如仇、不同流俗的个性 ,而其小说《朝野佥载》也具揭露社会、抨击时弊的进步性。同时 ,将其小说《游仙窟》置于小说史的流程中考察、评品 ,指出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世情小说 ,具有开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6.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事物纪原》载:“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中单”,单薄的内衣,即中衣。汗水湿透了内衣,称“汗衫”,渐渐以“汗衫”代指“衬衫”。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周襄王娶戎狄女为后的事。这同历来所习称的“和亲”,即以中原王朝为一方,以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为另一方,所缔结的姻亲关系甚为相似。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当时还没有“和亲”一词的出现。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历史上的“和亲”是从公元前198年,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女”与匈奴冒顿单于“结和亲之约”,始著录于史籍。《汉书》的作者班固曾记述道:“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曷尝不运筹策相与争于庙堂之上乎?……  相似文献   

9.
“孔子删《诗》”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人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至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值得深思。基于对“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诗》三百”与“季札观乐”、“思无邪”、“孔子删《诗》”的权利以及“孔子删《诗》”史书无载等五个方面的文献参证与综合论证,不难发现“孔子删《诗》”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张闳 《今日南国》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论“孝”的内容不多,但颇为惊艳,是传统道家“孝”文化思想的突出体现。《庄子》论“孝”,反对虚饰和强制,注重“孝”之情感的本然真实和自然实现,追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忘亲”之“孝”的理想境界,并要求将这种理想境界落实到“孝亲”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忘”之为“忘”,在《庄子》中,存在着“因困而忘”和“因适而忘”的不同运思理路;“忘亲”之“孝”,由此展开为一个由易而难、不断提升的多层次之“孝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的“以敬孝”和“以爱孝”的实现方式之上,《庄子》开出了一个更为超越的“忘亲”之“孝”的浑化境界,具有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上的独特性,对我们今天的“孝”之实践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黄宜弘是个“怪人”。他高大威猛,自然不少女孩子垂青,但在大学毕业前却一一回绝,因为他总有个想法:男孩子没有事业基础,不应谈恋爱。他还特爱面子,因为一椿商业纠纷,赌气之下,决定自学法律,却没想这消息被“发布”出来.为了面子,黄宜弘不仅忙著自己的工作,还硬撑着读完法律专业,累得胃出血。更怪的还是:在过去香港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黄宜弘公开宣言。“不亲中还能亲谁?”对此,他振振有辞地解释,“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当然亲中。”黄宜弘“规中”,背後有这么一个故事:“1971年,我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後l为一家电脑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和亲”政策一般指不同政治实体之间通过建立某种亲属或亲属化关系,将双方政治关系亲情化,从而达到缓和或促进相互关系的政治策略.“和亲”的真正实质是政治关系亲情化而非政治联姻.因此,划分“和亲”类型的最为理想的标准是当事双方所建立的亲属或亲属化关系.根据这一标准可将“和亲”划分为兄弟和亲、父子和亲、君臣和亲、婚姻和亲以及其他和亲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以上所引,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一段,见(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原注)古文观止》一书第379页,该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相似文献   

15.
牙签和指甲     
岑嵘 《社区》2013,(35):53-53
我读书那会儿,看到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穿着风衣、叼着牙签、举枪怒射的样子觉得帅呆了。当我下决心要好好模仿一下时,才发现自己班上已经有好几个咬着牙签的“小马哥”了。  相似文献   

16.
释“发露”     
“发露”一词在《全唐文》中出现多次,并且前人并未进行考释,这样不便于读者阅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例句,对“发露”的意义进行考释,认为“发露”具有“揭露”、“显露”两个含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三经注疏》将《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一句中的“雨雪”释为动词“下雪”,通行的诸多注译本和教材也都如此解释。但从训诂学、语法学及《诗经》自身体例等角度分析,“雨雪霏霏”中“雨雪”应为名词,即“雨”和“雪”之义,“霏霏”为形容词,即“雨雪盛貌”。此外,考《诗经》其他7处“雨雪”,应释为名词的为《邶风·北风》“雨雪其雾”与“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车》“雨雪载涂”中的“雨雪”;应释为动词“下雪”义的为《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和《小雅·頍弁》“如彼雨雪”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与“雨雪浮浮”中的“雨雪”。  相似文献   

18.
《正蒙》中有《参两》篇,先儒与时贤对“参”的音义理解意见不一,或读解为“参”或读解为“叁”。其实,张载“参两”之说先见于《横渠易说》,后备于《正蒙》。从文本疏通和义理阐释两个方面对《横渠易说》中相关条目进行分析可知:“参两”非单以数论,而当合以象言,描述的是现实世界活泼泼的生命,应读为“参”而非“叁”;相应,《正蒙》中应为《参两》而非《叁两》,“参两”在更深层次的内涵上是穷理尽性,与“太极”密不可分。“参”虽包含“叁”之义,实则意蕴更丰富,并具参合之义,生动具体描述了太极之道的一与两合为叁以及参合化生之义。即是说,张载的“太极”一物而兼有乾坤两体,在太虚之气的场域下,本质上“太极”是气化生生流行不息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图景。“太极”与“参两”的关系为“参”是“太极”气化生生表现样态的定性,“两”是“太极”气化生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20.
《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它详细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家族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附属从属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