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一个个体在道德上都是主体。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依靠道德主体的私人权力来维系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制度。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道德不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工具,道德起源的原因在于它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制度成本,从而更好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道德内生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同时受其它社会制度影响,并影响其它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雷锋式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能给人志气,给人力量,展示光明,激人奋发,是铸造美好心灵的基础。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道德不仅表现为由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而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还表现在个人品德方面,从而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产生的较早,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朴素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树立道德榜样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普通大众的价值取向,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道德榜样教育意义入手,将传统道德榜样与现代道德榜样进行了初步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有:鲜明地时代性、特定的阶级性、明确的目的性;两者差异性有:道德人格层级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宣传载体不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四个方面的启示:道德榜样精神是和谐社会所需的崇高精神,道德榜样的宣传上要体现以人为本,树立道德榜样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树立道德榜样能推进公民的个人品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核心所在,贯穿于这个道德线索的主要包括"仁"、"礼"、"正名"等思想内涵,这是孔子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与向往。在心理学的维度观照下,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德学说看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其实质则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角色的描述与定位,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诉求。  相似文献   

6.
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这项活动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宣传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新风尚;构建了道德教育新机制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书的旨趣在于就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合理地组织道德生活,以及相应地发展何种伦理学类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构想:对于社会道德状况的考察,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制度伦理和个人德性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个人的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因素存在于个人的全部生活活动中,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道德基础。精神文明对人的思想方式、价值定向、创造潜力以及社会的道德心理气氛等都具有影响。道德关系贯穿于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因此,个人的道德观点在解决迫切的社会任务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中,都是积极的行为调节剂。人的道德品质化作物质力量体现在社会实际成就中,从而具有社会意义。社会的生活活动是通过道德意识与行为的相互联系而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由个人再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交换表面上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物品互换,但实质上它是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和权利让渡。经济交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表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能带动经济发展,并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它能塑造、匡扶良好的社会道德,帮助个人提高德性与修养;它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帮助个人健全其人格;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经济交换具有交换正当、交换自由、交换平等、后果无害等道德规则。  相似文献   

10.
论师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社会舆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起着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品德规范。它通过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约束教师行为,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完善了道德建设体系,突显了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明确"四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表现及其所处的层次。个人品德建设就是在社会(国家)、组织(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下,个人道德品质持续不断提升的系统实践过程。个人品德修养、个人品德建设的原则底线应该是不损害相对一方当事者的利益。推而广之,利他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建设的原则。个人品德建设的方法途径,一是个人要加强品德修养;二要以纪律、法律做保证;三是社会各层次、各方面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正面宣传,严格执纪执法;四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道德观念和言行准则。  相似文献   

13.
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也还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它总是依附于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从来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受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制约,个体经济又具  相似文献   

14.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究竟为何种关系的探讨在理论界已有多年。但迄今为止,社会上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只对个体道德情有独钟,而视群体道德为教条枷锁。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社会生活的自由度日益提高,与之伴随的道德生活也应更注重人的自由发展。个体道德正可满足这种需要。群体道德要求的却是整体的和谐,是个人服从,因而被视为远离现代生活而遭冷落。然而在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之间真有一个可以区别孰优孰劣的分界线线吗?或者说,个体道德真的可以远离群体道德而独立生成发展吗?显然,问题的症结依然在于两者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6.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是社会道德的基本问题。领导干部是具有职权的干部,职权与利益是紧密相联的。运用职权为谁谋利,即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还是为人民为社会谋利益,是领导干部道德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成立的主要理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领导于部道德的基本问题是由道德的基本问题和领导干部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依靠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这一定义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并随着…  相似文献   

17.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规律     
本文认为,一切社会的道德莫不循由如下规律而发展变化。“变化律”:共同道德是超社会的,它的变化不是决定于社会的变化,而是决定于人们道德意识的变化;特定道德相反。“推行律”:一个社会实行何种共同道德,是偶然的、自由的、可以选择的,它不取决于社会发展,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特定道德相反。“效用律”:任何类型的共同道德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均与社会发展无关,而完全决定于其自身性质;特定道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转型     
道德转型是伦理道德发展历史形态的转换,是标志伦理道德历史性进步的范畴,即在道德发展的历史转折中,由道德文化体系的分化、解体、重组而引起的质的飞跃,而不是指其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改变。它具体表现为道德基本原则的更替、道德观念的改易和价值标准的转换,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由后者所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质变改变了人们的道德关系和利益观念,必然导致道德转型。而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把握和自觉适应的理论创造,道德转型的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道德体系理论上的开放性、它的内在的理论矛盾和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层次”这个概念,反映着某一事物自身存在着高低、深浅、顺序、程度的区别。道德层次还意味着各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从属、彼此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种新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体,它理应包含有不同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从道德境界的高低来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次:人类公共生活准则,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