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城》属于叶绍钧开创的日常生存状态小说类型 ,其讽刺矛头主要指向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虚荣心与庸碌无为。《围城》所揭示的人类虚荣心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虚伪属于个别人的劣迹 ,虚荣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在这部小说中 ,就连西方哲人都不例外 ,平庸者表现得则更为突出。由于所参照的是超越时代、超越普通人的一种带有某种学术乌托邦性质的更高标准 ,作者对于生活中和自己笔下人物的态度 ,均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作品在轻松幽默的表层下隐含着忧愤之情 ,也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悲悯。钱钟书的“忧世伤生”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国”与“民” ,而是整个人类及人性本身。就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的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 ,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2.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深沉的忧患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一个指向外部世界,表现为“忧世之思”,一个指向内在生命,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的生成是以时代使命感的自觉为前提的,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自问世以来,其主题一直是学者们议论的焦点,人们不断地爬梳这一名作,总想给出一个令更多人信服的结论。由于观察角度、研究方法和所持的价值尺度的不同,持论者往往各论其是,见仁见智──“冲进逃出”的“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人生境况”说、“新儒林”说、“忧时伤生”说等等,至今至少出现了十来种有相当影响的关于《围城》主题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存在着不够完美的地方,其中有些说法或扣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或脱离文本而随意穿凿,或论文时不“知人论世”。因此,笔者想谈谈《…  相似文献   

5.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他忧时伤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受命出使考察日本教育,回国后在军事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卓识的教育思想,对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爱国启蒙思想家。他自小砥节砺行,一生历尽艰险,高风亮节;他学识渊博,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著述宏富。硕德又宏才,节操和文章无不闪烁着爱国思想的光芒。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时代的规定性,又有历史的继承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黄宗羲站在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面对历史和现实,关心祖国命运,其爱国思想內容丰富,体系严密。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品格。这便是以寻根念祖、返本思归为核心的浓重的家园情节 ;以民族自尊、忧世伤生为表现的沉郁的忧患意识 ;以崇尚幻美、耽于理想为取向的人格追求 ;以天人感通、逍遥浪漫为旨趣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游仙诗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就其产生而言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流行,浓厚的长生理念的传播和曹操人至暮年却壮志未酬的现实是其游仙诗创作成因的三个重要因素。曹操游仙诗的主题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这是由曹操人至暮年而其"忧世不治"的政治理想无法达成之间的矛盾在无法调节下的曲折反映,而游仙诗则成为其理想得以曲折反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她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伟大的凝集力和向心力。她是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永远团结、充满生机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爱国主义,都可以溯源到最古老的时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产生于何时呢?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形成于国家产生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就其内容和特点来分析,可以分为四种形态,即奴隶制时代的爱国主义;封建制时代的爱国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度,在改革春风拂面而来的今天,我们联系历史,考察一下爱国主义传统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锐意改革是爱国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历史上,它主要有这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忧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忧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就象一条红线贯穿在历代作家优秀创作中,不仅在屈原、文天祥、辛弃疾等伟大爱国作家诗文里有汹涌澎湃的表现,就是在“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的建安之雄曹操的诗歌中,爱国主义也象小溪流淌,使我们在领略到艺术美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陶冶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的社会时势使陆游成为屈原的异代知音,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者人格的继承是十分具体而深刻的。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露布”和“檄”是同一种军事文书,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察之处。“露布”在汉代尚未作为独立文体出现,直到后魏,才开始把“露布”作为一种报捷文书。“露布”和“檄”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写作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露布”逐渐成为一种有着固定规范的常用文体,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也就是十六、七世纪前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于这一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从来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地主阶级顽固派和反动儒生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对这变化每诅骂为“习竞浇漓,人多薄恶”,“好乱喜动,冠履倒置”,认为这是“人心世道之一变”。其中有些进步思想家则肯定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即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黄宗羲也说这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阮籍咏怀诗思想状态与情感层面的具体分析认为,其内在心象是可以求实以凿之的:鉴真儒以自勉、嘉奇士韬人格,将作者由儒到玄、由积极向虚无的复杂心态诗意地内化为创作中人格美的正面追求;在写境的困惑中人格美的正面追求;在写境的困惑中极力染化隐晦社会政治内容的同时,又在醉境的边送中深隐着个人灾难感的沉重忧患。从忧己患志、忧时伤世到忧生悯乱,显示了作者在有限的物质生存环境中追求精神无限性的心路历程,更显示了处于“文的自觉”时代魏晋名士的个性觉醒。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而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则最为重要。所谓爱国主义,列宁说得最精辟:“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历史证明,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因此,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本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赵紫阳  相似文献   

20.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为民族的自强不息、历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我国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等名言是爱国者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