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野人之谜” 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2.
野人之谜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3.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凷”,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5.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种荷 《百姓生活》2011,(8):60-61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野人”目击事件就引起了我国科学界的关注。从1974年到1981年,科学家们先后3次对湖北神农架进行大规模科考,获取了奇异毛发、脚印、粪便和睡窝等材料,但都没找到能证明“野人”存在的直接证据。为此,科学界对“野人”是否存在的意见分歧加大。  相似文献   

7.
西藏米林县南伊人民公社,座落在喜马拉雅山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一条狭长的绿色山谷里。白浪翻滚的南伊河从谷底穿流而过,河两岸青山峙立,翠峰迭起。公社的三个自然村(生产队)、五十七户人家,就掩映在河岸两侧植物繁茂的万绿丛中。 南伊公社是一个珞巴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解放前,这里的珞巴族人民在西藏三大领主的野蛮统治下,受尽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痛苦,长期过的是“野人”一样的原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11,(1):5-5
你去过西藏吗?有没有接受过热情的西藏人为你围上一条洁白的“围巾”?知道吗,在西藏,这个礼节叫“献哈达”。  相似文献   

9.
“块”字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这一部分,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众多的古代散文选本大都选入。该文在记叙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相似文献   

10.
孟子思想就是要使君民同乐互利,“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爱人的政治、利民的经济、人伦的教育三者要统合实施。而教育要注重每个人的人性修养,以至“化民成俗”;君主应“仁民爱物”,重民、亲民,与民共同追求惠民利君与相对均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清政府驻藏大臣联豫在英国对中国西藏虎视眈眈、中央政府推行治藏“新政”、西藏地方政局复杂化的背景下,在西藏拉萨创办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的汉、藏双文《西藏白话报》深受西藏地区各族同胞的欢迎。《西藏白话报》在倡导“反帝爱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倡导“通用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倡导“发展西藏”,加强西藏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倡导“开通民智”, 形成西藏社会新风气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人民身遭劫难的严酷现实,使得不少诗人创作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吴嘉纪的诗歌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 吴嘉纪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诗真实而全面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情景,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人民的生活状况。吴嘉纪家境贫寒,汪懋麟《陋轩诗序》中说他:“家最贫,丰年常乏食。”殆非虚语,这从吴嘉纪的诗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证实。嘉纪又号“野人”,自名其居曰“陋轩”。陈鼎《留溪外传》中说:“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曰‘野人’,而野人因自号焉。”吴嘉纪对自己的陋轩有多处描写,  相似文献   

13.
我和妈妈一起玩中国地图拼板。 我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大,它是我妈妈的故乡。在新疆的下方是像一片彩云的西藏,前年那里刚刚通了铁路,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去西藏呢。在新疆的东边有一匹“大马”,伸着脖子想要去亲“白天鹅”。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后引了《左传》上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于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课本将“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将“块”解作“泥块”是正确的。 《说文》“(土鬼)(块)”写作“”,说“”或作“(土鬼)”。那么“(土鬼)”与“”当为异体字。《说文》又以“”释“(土鬼)”,“(土鬼)”就是“土块”。《国语·吴语》:“(楚灵)王寐,畴枕王以而去之。”韦胎注:“,(土鬼)也。”《尔雅·释言》:“(土鬼),堛也。“段玉裁认为“堛”即“”之异文,可见“(土鬼)”,、堛三字都是“土块”的意思。晋杜预在注“野人与之块”这句话时,虽未对“堛”直接加以解释,却说:“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可见杜预也是把“块”解作“土块”的,不然,何以有“得土”之说呢?  相似文献   

15.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是一片释、耶、爱熔铸成的人间净土。这种“奇观”式的写作呈现出一个被强加了“西藏性”的西藏,而生产和消费“奇观”的代价是将西藏特例化、工艺品化,从而使我们错失了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16.
“西藏资源丰富,人口少,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多,全国各地支援的力度大,加上明显的後发优势,我们有信心通过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同志西藏‘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愿望。”西藏自治区主席列确在展望新世纪时充满信心地说。 列确出身於西藏江孜县的一个农奴家庭。作为旧西藏的经历者和新西藏的建设者,西藏的前途始终牵扯著他的心。他说:“旧西藏,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西藏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後,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西藏目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  相似文献   

17.
作者署名为“洛桑然巴”的作品《第三只眼睛》曾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西藏的权威性著作。但是这部“西藏喇嘛的自传”因作者虚构的藏人身份导致其“事实的真实”基础被拆解,但在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叙述的真实”却往往使读者落入“事实的真实”的陷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虚构的神秘的西藏形象切合了西方社会对西藏的集体想象。  相似文献   

18.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或训“土”;或认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苹器”。分析“塊”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塊”的关系;探究“枕塊”与“枕草”的不同。结论为:“塊”字本义为“土塊”,“蒉、塊”不能互通,“枕塊”与“枕草”不同。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20.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东北约350公里处的拉达纳吉州,有个生活着100多个普农族居民的小村。2007年1月初,在村里一块荒地里.村民发现很像野人的生物。同年1月13日,村民们又发现两个全裸的野人在村旁的农田里吃庄稼,于是,村民们进行捕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