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扩大民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网络科技高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人们利用网络参与经济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活动。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普及,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意识高涨。但是,网络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系列秩序混乱问题。在我国极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充分挖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探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网络政治参与时空重组语境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规制约束政府不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制度体系的协调不够、指令式行政行为惯性和协商文化发育不足等原因,使得协商民主在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时面临困境。为此,可以通过制度体系的健全、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协商民主形式的探索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要健全和完善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营造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 ,重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5.
杨爱民 《河北学刊》2004,24(6):190-19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基层民主的内涵 ,主要指包括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中为主体的一般公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经过多年的探索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方略应在提高公民素质是关键 ,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是保证 ,扩大公民参与是重点等方面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章舜钦 《兰州学刊》2008,(5):64-66,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如何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今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选举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通过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人大选举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选举制度,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是当代每个国家民主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努力解决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制度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的驱动力在于维护和实现公民自身的利益。在现代国家里,公民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的参与机制和政治体制,这是决定公民参与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加大政治体制建设的力度,对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人们将参与愿望转化为主动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扩大正常参与渠道和范围.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赵喜儒 《阴山学刊》2005,18(3):84-88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制度建设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保证;公民意识的提高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公民社会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载体和舞台。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民主改革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了崭新的起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纵观西藏50年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共和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是十分正确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2.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公共权力合法运行乃至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基本表征,而在转型国家中,怨恨往往会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导致怨恨主体在"政治冷漠"和"政治参与爆炸"之间游走极端,严重影响现代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生成与理性发展.因此,转型国家要实现"良善"的政治,必须从政治层面、治理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等疏导与消解怨恨主体的怨恨心理,引导公民有序、理性、自主、适度地参与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昭示我们,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英明正确、富有远见,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毛泽东作为这一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决策者和制定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十分复杂而极端重要的问题,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全中国的大统一,开启了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总结出大学生政治参与所显现出来的五个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五大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选择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政治体制的影响、社会传统的习惯思想和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影响,进而提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政治气候紧密联系。我国学者在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他基础理论的借鉴和吸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主要还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展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各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和自治地方的主人,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又能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化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角色、结构与功能——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治体系.在这一政治体系中,政治角色是自治地方内的各族人民,政治结构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政治权力是依法行使的民族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体系有个体系统、局域系统和整体系统三个层次,其功能主要取决于内部结构,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合法性资源来自对自治权的维护和自治机关的建设,在于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正向功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薛萌  姜明 《阴山学刊》2012,(5):112-115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文化、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幸福指数、社会保障等方面不仅远低于发达地区,而且低于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不等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因此,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缩小少数民族群众与民族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对于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高旗 《学术探索》2012,(10):30-33
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量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中,少数民族权力保障的状况,观察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权力是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机制得到恰当的表达和关护,是云南民族区域自治深化运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