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的分类,自古至今含混杂乱:或大、小文体各不居于同一层次上,或一些本应分立的文体包容进另一些文体,或随心所欲地将某些文体完全抛弃开去。至于“文章”本身的定义,自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从事写作实践者各擅一体而可以对文章分类正确与否置之不顾,但对写作学、文章学书籍的编写、写作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无凝带来了很大麻烦。因此,将这个问题尽可能搞清楚是完全必要的,否则,纲目不清,条理自是不明也。 由林可夫主编的《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在这个课题研究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此书作者至少在以下两点是聪明的:概念的拟设。即从写作学角度将“文章”更换为“写作载体”,这就迥避了研究者对“文章”定义的争吵不休。笔者以为,这个概念的拟设是考虑得周到合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它来比喻写作,也是很恰当的。“妇”即是作者,“炊”就是写作,那么,“炊”用的“米”,便是构成作品的材料了。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成饭,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出作品。由此可见,搜集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位的工作。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的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或论据,它包括素材和题材。有许多同志,拿起笔来,往往感到脑袋空空的,没啥可写的,这多是由于缺乏材料的积累所造成的。心中没有一个“材料仓库”,写作起来势必会捉襟见肘,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养成搜集,积…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初开始,写作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写作发生的过程,帮助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这些写作模型包括“认知模型”“过程模型”“语言学模型”“语篇模型”“新写作模型”“社会环境写作模型”以及“多模态写作模式”。基于这些写作模型和模式的写作方法推动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也把写作的定义从个人语言的输出能力延伸到了和社会、文化及写作环境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的多模态文本输出形式。通过阐述基于不同写作模型的写作方法及其特点,探讨写作在人工智能(AI)时代ESP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从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思路,以期在AI时代探索、开辟写作教学的新视域、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获得材料,积累了材料,又能在构思文章的过程中动用联想力和想象力,使积累的材料活跃于胸中,这就为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无从写作.但是,材料多了,却又不能“放进篮里就是莱”,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于写入一篇文章中的。只有从相当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材料用来确定与展开主题,文章才可能写得精彩。那么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这要根据下述观点来考虑.一、选择更实的材料材料要真实,这是选取材料首先要考虑的。如果在文章中使用了虚假的材料,那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使在材料的细节上有出…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定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的定义、国内有关“民族”译名的讨论、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民族”定义、及我国50年代的民族识别四个方面,对“民族”定义作了科学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写作活动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这个工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写作的准备构思阶段,表达阶段,传播阶段和接受阶段。以往,对写作过程的前三个阶段,不少专家学者对写作成品和文章本身进行研究,建立了“文章学”;对写作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了“基础写作学”,对写作技巧进行研究,建立了“微观写作学”;对文章的传播进行研究,建立了“写作传播学”;但是大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环节——接受,而接受在写作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是建立写作接受学的时候了,本文试就建立写作试受理体论系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如何组织记叙类文章的材料,使其做到“言之有序、顺理成章”,是写作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写作教学的难点之一。在现行的教材体例中,有三种材料组合的模式,一是按照时空顺序;二是根据材料性质;三是遵循作者认识的轨迹。这三种模式尽管提炼于文章分析的实际,但对初学者,把握起来并非易事。笔者在讲授完记叙文材料组合的原理和模式后,为  相似文献   

8.
有些同学面对作文题总觉得无东西可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是作文的“米”,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作文。材料是文章的基础,如果材料贫乏,再能生花的妙笔,也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的作文材料丰富起来呢?这需要平时的积累,积累多了,占有的材料多了,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作文内容才能充实,言之有物。 如何积累材料?一般说来不外乎两种渠道:一是从生活中获取;一是从书本里吸收。中学生要丰富  相似文献   

9.
提高写作技能,使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经世致用的文章,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实践证明: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指导写作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态”与“静态” 为提高写作技能,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讲求多读多写,即静态地去分析写作活动的终极产品──文章的结构和技法,以“文”习“文”,从“文章”中学写“文章”,训练中,强调模仿和“悟性”,讲授时片面灌输文体知识和写作技法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虽然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弱点。它把写作活动局限于表达的局部过程,切断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妨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训练,极易产生重表达轻认识的片面性。而作文能力其实正是“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辩证统一的一种智力技能”,作者对客观生活认识的深刻或肤浅,直接影响到所写文章的成败得失。因此不妨说,传统的训练方法弊在舍本逐末,实践中难免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0.
写作离不开阅读。理由很简单,写文章的人,如果他自己没有阅读过文章,那作文岂不成了“天方夜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于写作而言,主要是起借鉴作用。但并非所有能阅读的人都能写作,只有“写作阅读”才于写作有益。何谓“写作阅读”?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到底怎样?“写  相似文献   

11.
熊大木在历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创作理论氛围中,提出了正史与小说"两存之"的观点.虽然在具体创作中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观点,采入了大量野史传闻而未予注明,但提出这一观点仍表明了他的勇气和眼光,对历史演义的创作理论作出了贡献.熊大木在历史演义中采入小说的作法与他书坊主的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2.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宇宙人生之规律,可用“多、二、一(0)”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它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中寻得其具体呈现。而落到辞章章法上来说,则包含三种:一是“(0)一、二、多”的顺向结构,这是从创作面,亦即“写”来说的;二是“多、二、一(0)”的逆向结构,这是从鉴赏面,亦即“读”来说的;三是“多、二、一(0)”的往复结构,这是从创作、鉴赏两面,亦即合“写”与“读”来说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写作者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交互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渐进的过程.在322名本科生中进行的"句子仿写-范文仿写-说写结合"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证明,抓好学生的句子、段落以及文章的学习和写作训练,并利用说写结合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商务信函属于较为正式的文体,讲究的是实事求是;诉诸情感历来被认为是花言巧语,不为人们所重视,较少会有研究人员把诉诸情感和商务信函写作联系起来。针对商务信函交流功能和诉诸情感作用的分析,来论证诉诸情感在商务信函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中的"事实"理解为"客观事实"的抽象化作法,提出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是指诉讼中的"案件事实",而不是哲学范畴中的"客观事实".同时,针对三大诉讼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异,提出在不同诉讼中作为定案依据的案件事实证明具有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载,对武帝时期、昆明的迁徙活动,、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人文事实、心理事实及其内在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法律真实"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客观真实"作为三大诉讼中惟一证明标准的不合理状态.但"法律真实"能否取代"客观真实"作为一般的证明标准,尚有存疑. "客观真实"并非指"自在之物"即案件当时情况的本体性重现,而是司法人员对已经发生的案件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坚持"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司法原则的必然要求.作为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原则上应是客观标准.在证明标准的选择上,应坚持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