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跨区域流动。一向眷恋土地的“北大荒”农民也纷纷跳出黑土地,进厂进城,出省出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转移。农村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对城乡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如何解决,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中央的部署,黑龙江省农调办于1995年开始对14个固定观察点(村)及其中的366个农户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的问卷调查,获得数据12万个,运用微机技术,建立了数据库。本文就是根…  相似文献   

2.
分配理论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焦点问题。二十年改革的实践已经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分配体制应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不应当也不可能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方式。这一点业已成为共识,并有很多人因此而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有必要指出,也有不少人仍热衷于用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牵强附会地去解释改革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把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仅仅看成是目前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或只是笼统地认为: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  相似文献   

3.
4.
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效益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以外延为主切实转到以内涵挖潜为主的轨道上来,就必须从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入手,来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结构调整。一、我省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现状及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已形成以冶金、能源、石化、建材、纺织、机械产业等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透过经济融合的推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优势互补,经济发展持续强劲增 长。本文的主旨是探讨经济融合的基本理论,说明不同程度经济融合与不同层次经济政策之配合的关系, 并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农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持作用决不会因为农业的基础性而为人们忽视 ,纵观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就可充分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农业的重要性能否充分发挥或体现出来完全取决于农业部门能否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由此可见 ,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是农业经济的基本问题。笔者利用 1997年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这一有利时机并适当参考有关的历史统计资料 ,对南京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的替代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一、南京地区农…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劳动力流动给地区造成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这种收益与成本不对称--沿海地区获得劳动力流动大部分收益而承担较少负担、内陆获得劳动力流动较少收益而承担较大成本,在资金转化为资本相同的条件下,沿海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要大干内陆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从而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在中国无内在约束的分权制度、单一的晋升考核机制、歧视的户籍制度和残缺的土地制度的作用下,沿海地区的资本规模将持续不断地与内陆地区拉开差距,进而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 青海是我国四化建设中一个大有希望、尚待开拓的战略地区。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立足现有基础,正确认识省情,研究解决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拟从青海自然、经济诸条件出发,从地区差别着眼,谈谈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1.国民收入地区流动的方式和作用 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是国民收入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的是一个地区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地区间进行分配和使用的问题,这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现象。因为,国民收入是由分布在各地区的单位生产和创造的,在全国分为不同地区的情况下,只要中央政府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只要地区间的金融和投资活动有一定发展,就会发生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0.
坝上地区概况和资源优势 坝上地区含张北、沽源、康保、尚义、围场和丰宁六个国家级贫困县.这块贫困地区,位于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人口193万人.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风沙大,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六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也未出列.但也有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地区没有也不可能取代的.这些"差别"正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马奎 《江汉论坛》2001,25(8):14-16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对生产要素的产权(包括最终产权──所有权和法人产权──经营权)对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胡永远 《云梦学刊》2002,23(1):19-21
劳动收入差别体现的是一种个人收入分配形式上的“分离均衡” ,本质上不属于按劳分配 ;但是 ,商品经济条件下要素分配向劳动的倾斜则体现着劳动在生产要素组合中地位的演变趋势 ,从而体现着按劳分配因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论跨国跨地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跨地区犯罪日益成为各个国家打击刑事犯罪的重点。随着各个国家对此问题的逐渐重视 ,对于此项问题的研究也越发必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跨国、跨地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要素流动与区域间人均GDP差距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后进地区具有扩散效应与回荡效应两种可能,它取决于要素在两区增长的相对比较,技术进步在两区的相对比较,产出结构在两区的差异,规模报酬的性质在两区的差异等。有不同生产函数的两区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存在一个均衡的人均GDP差距,为缩小地区均衡差距的政府干预的代价将可能是减少总产出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和农民生活状况如何,是个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要看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使农村产生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随之也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民工潮”.我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吸收、消化、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对我省农村牧区7村1000户农牧户进行了“劳动力跨地区(出县)流动情况”的调查.并就全省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作一透视.当前我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这次调查的七个村中,四个是农业村,其分布为“川水地区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浅山地区的乐都县中岭乡业善洼村、脑山地区的湟中县大才乡小磨村以及半川半浅的互助县双树乡高羌村;三个牧区村(牧委会),其分布为环湖地区的刚察县依克乌兰乡亚秀村、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亥村和青南地区的达日县沃赛乡直却牧委会.可以说这7个村(委)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村牧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劳动力流动情况也大体代表我省各  相似文献   

16.
密淑娟 《东岳论丛》2003,24(4):133-134
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对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差别原则,而引起争议和反对最多的也是差别原则。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表达了平等的主张。在罗尔斯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逐渐从不平等变得更为平等的过程。而他所谓的平等是民主的平等,民主的平等要求人们不仅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而且要保障那些在自然天赋上有差别的人也有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样的制度才能称为正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神州大地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日益突出 ,过惯了平均主义日子的人们一时难以理解这一奇特现象 ,产生了许多误区。如何澄清人们头脑中的误区 ,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差别问题 ,就必须澄清把社会主义事实上误解为平均主义 ,把贫富差距拉大误解为两极分化的思想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议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差别现象时 ,总会表露出一种难以接受的心态。一旦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现象 ,便误认为出现的是两极分化 ,这不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误解 ,也是对社会…  相似文献   

19.
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与按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这就产生一个经济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分配指的是净产品即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我们研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也应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力资源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的繁荣也不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源以及资本的多寡,而是转向人才优劣、人力资源的竞争,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占有质量和数量。目前很多企业重视人力资源、重奖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的做法为我国现行的劳动者收益分配制度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是如何科学的计量人力资源,有效地改变目前单一的工资收入形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