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国际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探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高等院校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因而很自然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黄少波 《学术论坛》2007,(10):109-1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1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我国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从其结构与功能来看,这四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组成,主要任务是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过程就是知识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的人。  相似文献   

4.
王兆宇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27-29,107
与一般(省区市)区域创新体系相比较,县(市)基层创新体系具有创新主体要素的不完备性、创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和创新目标的具体应用性等特征。构建基层创新体系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的需要,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发展民生科技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县(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根据各地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动力的不同出发,可将基层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大体归结为企业主体主导型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网络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于该体系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主要是通过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培育国家创新体系的自主性、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实现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基本路径有:坚持全面创新、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坚持协同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林煜  吴芷静 《理论界》2013,(2):19-21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制度背景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职能的特殊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区域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地方政府的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准确定位,清晰界定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并对完善政府职能提出对策建议,以确保区域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转,促进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一系列的机构组成,并受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增加知识储备,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发展创新网络,保持创新体系各组织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机构组成,并受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增加知识储备,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发展创新网络,保持创新体系各组织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的过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层次, 是在区域经济由“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因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定位而形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适应“区域崛起”的要求, 建设和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进一步发展区域的社会生产力, 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分析了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和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转变观念、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筹资困境及其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高校却面临着经费总量不足、经费结构单一等筹资困境。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利用2005年全国的截面数据,对民办高校筹资与其利益相关者对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要以反映员工对组织的实际贡献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激励员工士气为己任,以涵盖员工做出贡献的所有方面为标准,以尽可能的量化指标为依据,来构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本文从民办高校教师的学识、经验、智商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生、教务部门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等方面,量化出绩效考评的各项指标,对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采用A民办高校教师的实际数据对本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阐述上海市民办高校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市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分内外两个纬度,梳理、概述了上海市民办高校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结合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工作,从上海区域特点出发,提出了政府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方面可以作为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当前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探讨了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基础和依据,提出了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现状入手,充分肯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入剖析当下民办普通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规范管理,促进民办普通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民办高校党建情况为切入点,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与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十个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根据中央、国务院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委派督导专员的举措,结合民办高校的现状,就如何处理好九个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八项对策进行了阐述,供有关部门和民办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形式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办高校的规范治理形式以董事会制定决策和校长执行决策为基本特征。但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出现了各种利益关系组合,反映了民办高校由利益团体掌控的本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的公益性弱、寻利性强。本文通过对法律文本和调研资料的分析了论证了一个命题,即中国民办高校行为治理结构的利益团体控制特征,是由外部制度的规范性(法律对于民办高校组织属性的模糊界定)和资源获得的单一性(主要依靠学费)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采用"理想类型"比较方法,分析和归纳了美国私立高校治理的"外部人控制"形式、日本私立高校治理的"内部人控制"形式和中国民办高校治理的"利益团体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办学环境的新变化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办学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形势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尽快进行发展战略的转换,即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办学模式的创新,关键则是经营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情况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是一种很有压力的职业;民办高校教师的总体压力感很明显,在科研方面尤其突出;民办高校教师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工作压力有一定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主要倾向于积极主动行动和认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和学校组织两个层面提出适当减轻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