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包含的基本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要求,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今天理解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它具有同质性、继承性、发展性、创新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正是这十大基本特性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了多姿的风采和神奇的魅力,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恩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点、民族形式和民族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这一重大命题自毛泽东首先提出后,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实践性、浓厚的民族性和显著的创造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坚持和发展相结合等关系的基本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段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统治地位,且至今不衰,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进行"中国化"而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个"中国化"的历程分为两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范畴而言,则反映了认识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党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李宝平 《理论界》2005,1(2):57-5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立足实践,并把实践经验概括升华,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追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关注民生问题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所开创的人类解放学说,指引了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开创了20世纪这个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超越“政治解放”的创新思维,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现实资本主义吸纳和超越的双重历史任务,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重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理论视角的转换,根植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准确把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历史方位,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范式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所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它的中国化,是它“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中国化,不是它的中国政治化,而是它的中国文化化;它的中国化,也不是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大众文艺(通俗文艺)理论的“融合”,而是同它们的“结合”。在中国化过程中,它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即内核,坚持自己理论的主体性。这样的理论,才会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的中国化,才会是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真正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可济 《东南学术》2006,(1):125-134
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断演变中,又有其特殊的呈现.儒、道、佛三家对此问题回答的视角,也各具差异.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强固这一根本保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一部人类文明史上下几千年,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理论,都会有它的传承系统.它或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联系,或出于时代变革的某种需要,或根据不同的学理、从不同的视角作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传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者经营者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能否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能否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几个问题是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活动中,生产者经营者可以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市场竞争不能以排除竞争对手为目的,不能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都是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值得我们用市场经济理论对这几个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以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理论等为主要内容 ,初步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律 ,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若干年来,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待于我们鉴别和吸收。从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和邓小平基本理论两个大的方面纵览了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9.
陈荣文 《东南学术》2004,(6):159-165
人事保证制度是雇佣人防范受雇佣人诚信风险的一种实用措施,其内容主要是要求保证人对雇佣人因受雇人实施的不诚信行为而遭受的损害承担损害填补责任.人事保证责任因当事人间的合同而产生,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围,只要其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应该认可其法律效力.在我国现实生活以及司法实践中,人事保证合同已是现实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扬弃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事保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人事保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提出构建"三合一"的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并就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