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第423号令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问:为什么要制定《条例》?答:为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保障制度,我国于1993年开始建立劳动监察制度。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开展。多年的实践证明,劳动保障监察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甚至相当严重。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系统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制定《条例》的主要目的:一是更好地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制止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行为,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更好地贯彻实施。二是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通过法规形式,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的规范,以...  相似文献   

2.
<正>《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2年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自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根据《劳动法》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是指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要求,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贯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考务管理及证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完善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劳动法不完善的原因可从四个方面讨论:基本法模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制度还不成熟、制度惯性——劳动法中的某些规定仍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理论准备不充分现行劳动法由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为数不多的单项劳动法律以及许多劳动法规、规章所构成。其中,《劳动法》作为劳动基本法,是市场经济劳动法替代计划经济劳动法的根本性标志。它不同于以往劳动立法之处,主要在于:(1)确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偏重保护劳动者;(2)确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模式中…  相似文献   

5.
主题一  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灵活性与规制 事件回放: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 —2004 年7 月5 日, 纪念《劳动法》颁布10 周年。 —2 0 0 4 年, 一系列保护性就业法规政策出台。 —2004 年11 月1 日, 国务院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简称《条例》),《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领域的立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 点评: 中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和法律化程度的提升。 在企业应对外部竞争的挑战, 管理越来越多地走向灵活的同时, 政府提醒企业对员工基本权利的关注和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政…  相似文献   

6.
地方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地方的遵守和执行,对于补充国家立法以及因地制宜、自主解决地方事务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起了劳动保障地方立法体系。但是,地方立法的质量、进程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倪伟永 《中国劳动》2003,(11):46-47
一、相关概念: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中的违法行为;非法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条,劳动法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同时也调整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劳动法就是调整特定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关系中的违法行为,是指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它首先不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它因种种原因实…  相似文献   

8.
曹燕  王崴 《中国劳动》2017,(8):26-32
由于《劳动法》对带薪年休假规制不足,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规制成为落实带薪年休假的制度保障。这些法规、规章就规制年休假形成如下共识:细化服务年资的计算与认定;年休假决定权应由雇主主导;限制年休假分割以及累计年休假的适用和未休年休假赎买的条件,限制年休假工资计算基数;完善相关劳动监察程序以及进一步完善权利救济制度等,对完善《劳动法》相关条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劳动》2010,(1):33-34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各地积极推进《就业促进法》配套法规制定工作。2008年底以来,江苏、天津、河南、江西、宁夏、湖南、吉林等地先后出台了促进就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这些地区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就业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就业政府责任、政策支持、就业服务和管理、就业援助等内容作了进一步细化,为稳定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如何加强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在当前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从成都市的情况来看,到1996年上半年止,共注册登记近2500户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开业经营的约1700户,在这些企业中,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新手,对劳动合同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太熟悉,个别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建立一套规范性的规章制度,企业经营过程中短期行为明显,经营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所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方面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由此导致劳动关系紧张,劳动争议频繁。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颁布已经十年。《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十年来,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大大加快,迄今为止,已出台50余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核心的比较系统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得以普及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得到肯定和发展;法定最低劳动标准初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劳动法制建设无论立法、执法、机构建设、队伍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当说,我国的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在立法方面,虽然还存在结构不够和谐…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众多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劳动关系各项工作和劳动争议调处有了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并对实践中公正处理劳动纠纷、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体系仍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在国家层面,由于劳动关系立法时间跨度较长且受政策影响较大,不同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对同一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规定;在地方层面,由于国家层面立法过于原则,不同地方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结果可能相去甚远。本文将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分析劳动关系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存在的冲突,并从法律适用规则及合理性两个方面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最高院《关于审理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改制认定为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造。改制通常包括三个类别,一类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例如企业的分立、合并、企业的分业经营以及兼并收购等;一类是企业所有制发生变化,如公有制企业改造成股份制公司,或者公有制企业将自己所有或部分资产出让给其他受买人;还有一类是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如内部承包、租赁经营等。现阶段劳动争议较多出现在前两类的企业改制中。当前涉及企业改制的劳动争议社会影响很大,但行政、司法部门却缺乏统一的法律或政策规范进行调整,各地的实践操作不一,而且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法规、政策也在适时地调整中。因此,为了使有关政策能与《劳动法》相衔接,维护改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改制中的一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批准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指出,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主管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事务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主要职责是:(一)拟定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方案、政策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二)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咨询机构的管理规则;代表国家行使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劳动法》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的颁发与贯彻实施,将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普法教育的逐步深入,使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劳动关系双方都已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要一方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侵犯他方合法权益,他方就会自觉寻求劳动法律保护。由此,劳动争议不可避免。一、引发劳动争议的成因引发劳动争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用人单位无视劳动者的正当权益,随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导致劳动争议的主要诱因;其次是劳动者自身原因或其他  相似文献   

16.
曾卓智 《中国劳动》2006,(10):28-29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后,各省市相继制定了实施细则。其中,部分省市将工伤认定过程中事实劳动关系确认纳入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受案范围,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把事实劳动关系确认纳入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受案范围是与国家的相关法规相违背的。首先,《条例》并没有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应按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作为下位法的地方性规章违背了其上位法即《条例》的规定。另外,《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第2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受案范围,即“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  相似文献   

17.
规章制度是国家法规政策的延伸和补充,是"用人单位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时甚至对案件的胜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有资料显示,在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企业由于其内部的规章制度而导致败诉的案件,占所有败诉案件的23%。  相似文献   

18.
一、大英县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现状 (一)劳动监察程序周期长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17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在1986年以前只适用于临时工,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后适用于国营企业新招的职工,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到各种企业的全体职工。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在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运行规则作了择要规定,从法律上根本改变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依靠行政手段分配的计划管理体制,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真正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此后又陆续颁布实施的许多行政法规、规章、相关司法解释和一些地方性法规都对劳动合同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对保障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落实,优化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20.
正由本刊组织编写的《工伤保险工作实用指南》即将出版发行。《工伤保险工作实用指南》收集了2004年以来国家、四川省和有关部门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余件(分为法规综合类、工伤认定类、工伤待遇类、劳动能力鉴定类、工伤康复类等),结合四川省工作实践编写了10多个工伤保险典型案例,是一部方便人力资源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