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拍卖的圆明园铜制兽首,是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走的。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两尊"国宝"是1900年八国联军二次抢劫圆明园时被劫走的。  相似文献   

2.
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挟船坚炮利之势与工业文明的成果对东方大国———晚清帝国进行挑衅与掠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不堪回首的历史剧目。无论是英法联军攻占京师与焚烧圆明园,还是中日甲午之战,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再陷京师、抗日战争等,无疑宣告昔日文明古国在军事经济政  相似文献   

3.
赵珩 《百姓生活》2010,(6):55-55
近期启动的“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让国人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这座被毁灭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劫掠,这是常识。但鲜为人知的是,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劫掠后,园中大部分中武砖木结构殿宇屋舍坍塌,但园中大多数西洋砖石结构的建筑依然存在,我们从1860年以后外国人拍摄的圆明园照片中还能发现不少园中完好的西洋石雕建筑。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的文章(作者袁伟时,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1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为靶子,选取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两件事为抨击的例子,否定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反侵略斗争,矛头所向,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把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归之为清政府和义和团造成的,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辩护。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章说: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争取时…  相似文献   

5.
青见 《山西老年》2009,(11):6-7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作为皇城的正门,它和它背后的紫禁城共同构成了明清王朝的皇家禁地。然而,老百姓不能跨入一步的禁区之门,却曾在侵略者的炮声中轰然打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竟在紫禁城举行"阅兵"!那狂笑,至今撕裂着中国人的心。如今,受阅的三军将士,又一次把这条记录着屈辱与觉醒的长街,变成了展示我国自信与自强的阅兵场。长安街告诉人们,强大的国防,永远是国家的盾牌!  相似文献   

6.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他们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英法在华权益。这可以从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各方的反应、以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而没有焚毁北京城内的皇宫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曾入翰林,参加湘军,署理广东巡抚,充任兵部、礼部侍郎,且为清延第一位放洋大臣,先后出使英、法,因而郭氏不仅曾办"洋务",亦且了解国际情形.一再败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之后,清廷朝野上下,昧于形势而又有心雪耻,于是主战者形成一股强大势力.郭氏深知,洋人原以相互"通商"为目的,因遭清廷拒绝,加以官吏及民间之阻难,终至引起战争.因而郭氏力主一面图谋自强,一面以谈和为因应之方,在力不如人之时,惟有以"理"抗"力".不幸其言未被清延采纳,终有"甲午"及"八国联军"之惨败.  相似文献   

8.
每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被焚毁的忌日。毁灭这一人类文化宝库的罪魁,就是英法联军头子——英军全权代表额尔金。他曾于咸丰八年攻入天津,住在三岔河口崇禧观,与清政府派的桂良、花沙纳在海光寺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他下令在抢掠之后焚烧圆明园,于是,营造了150年,占地5000亩、置景140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苏州街,地处颐和园的后湖。它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水中、水边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地再现了从历史上和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苏州街,也称买卖街,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成了乾隆皇帝母亲最喜观玩之处。1860年,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名)连同这典雅独特的景观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一百多年后,人们所追…  相似文献   

11.
王道成 《百姓生活》2013,(11):56-57
1860年10月18、19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以极其野蛮的手段焚毁。圆明园从辉煌到被焚,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发展的高峰跌落下来的一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所说的香港,实际上是由三个地方组成的:即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这三个地方起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以武力霸占去的。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42年签定卖国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面积为75.6平方公里。1860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强迫清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于1895年底奉命编练新军,很快建立起一支有七千人左右的“新建陆军”(后改名为武卫右军)。1899年袁在率所部到山东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又以山东巡抚名义,改编了山东旧军三十四营,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经过八国联军之役,清政府在北方的军队,或消灭或没落,唯有袁世凯所部非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成为清政府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1901年李鸿章死去,那拉氏认为只有袁世凯所部军队完整无缺,可以镇慑北方。于是又将袁世凯从山东调回直隶,被任命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奉旨实授)。  相似文献   

14.
一、把汉那吉之妻把汉比妓把汉那吉是俺答汗三子铁背台吉之子。成年后娶把汉比妓为妻。把汉比妓史言为歹慎女,本名不详。比妓又作比吉,意为夫人。把汉比妓即把汉那吉夫人。后把汉那吉改称大成台吉,她又被称为大成比妓。她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与把汉那吉结婚的。隆庆四年(1570),  相似文献   

15.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漪园(即颐和园)建造过程中,一尊铜牛被安置于昆明湖东岸,取“永镇悠水”之意,牛身上还铸有乾隆皇帝手书的《金牛铭》。至今,这尊铜牛仍卧于颐和园内。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铜牛的尾巴在清末曾被人锯掉过。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颐和园也遭到焚毁,因为是铜铸,铜牛得以保存下来。可是没想到,躲过一劫的铜牛,却被周围的“园户”盯上了。  相似文献   

16.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文情并茂感情至深的散文。其中有这样几个长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自《鲁迅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了汪泽树同志的《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一文后,不少同志相继写了文章对汪文“伟大”一词是正语的结论,表示肯定或否定。比方一九八二年的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就开辟了一个争鸣专栏,  相似文献   

17.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终曲。近年翻译出版《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披露的英、法文献材料,深度地展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从洗劫到焚烧的实施、占领安定门后对北京城墙的观测和预案、清朝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现场的内情。透露了过去诸多不为人知的重要细节,如英法联军之间的分歧,《北京条约》签约前清朝赔偿的50万两白银,法、俄传教士与联军的密切配合。重审这些历史文献,有必要对清廷防御策略的失误所造成的惨败结局、气候与战争的关系做出切实的省思。  相似文献   

18.
大众 《今日南国》2014,(8):22-22
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向全世界宣战.这是一件令史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3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就是被洋鬼子们逼着一路小跑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然后一命呜呼的.记忆犹新的慈禧不会不记得洋人的厉害,更不会忘记仅仅发生在5年前的甲午惨败.难道年逾花甲的她真的疯了,或是老年痴呆?  相似文献   

19.
在敦刻尔克事件中,希特勒对坦克师团的停止前进令,让英法联军在悲剧性的情况下撤往英国,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自二战以来的首次重大失误,其实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德国的战略意图,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不难看出这是希特勒尽可能地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又一外交伎俩,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才使他这一外交"妙笔"成为了"败笔"。  相似文献   

20.
论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英法两国和清朝政府都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办事不力。但在事实上,叶名琛忠实地执行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受到清政府的褒扬。清廷之所以将广州失陷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一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没用的臣子,没有昏庸的君主;二是清廷想设法以此转圜。而英法两国对叶名琛的责难则是想以此为武装侵略中国的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