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与巫风“性”文化《离骚》作为长篇抒情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忠贞爱国的悲剧情怀。但是,《离骚》中屡屡出现了用以寄寓情感的花草美人,自拟弃妇、婵媛女、宓妃、女、二姚等象喻符码,弥满着浓烈怪异、引人注目的性意向内容。如何理解阐释这些性色彩的...  相似文献   

2.
屈原《离骚》有一段求宓妃、佚女、二姚的浪漫主义描述。对此“三求”,历来注家解释不一。王逸以为往求“天下贤人”,“与俱事君也”(见《楚辞章句》);赵南星以为是“托为远游,求女圣帝之妃以配怀王”(见《离骚经订注》);贺宽以为“女以比郑袖”,“求女”即欲走郑袖之路,“转以达于其君”(见《坎骚》);朱熹、蒋骥则以为是“求贤君之意”(分见《楚辞集注》、《山带阁注楚辞》)。诸说纷纭如此,实有一辨之必要。怀王无贤内助,《离骚》“求女圣帝之妃以配怀王”,此说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屈原  相似文献   

3.
思君、爱君是《思美人》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思君是爱君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爱君、思君之中又带有怨君、待君之意,其目的是希望楚王及早醒悟。从整体上看,描写诗人的矛盾心情和心理活动过程贯穿在全诗中,中间虽有曲折、低潮,但总的趋向则是朝着“独怀此异路”的目标前进的,“不改初志”的信念终于战胜了“变节从俗”的念头。诗中通过“思美人”──思君这一情感上的“链条”,把诗中的意象穿在一起,使思君之情、委屈难达之苦衷,显得真切动人、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4.
《离骚》求女之构思与“巫歌”原型性恋的关系试探梅琼林(湖北省文联)1《离骚》作为“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①的庄严的政治抒情诗,为什么设置了邀游天界,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求女的指寓为何?这是一个自秦汉以来纷争不休,难以定论的问题。黄维...  相似文献   

5.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又胜“远逝”一筹。《离骚》向有奇文之称,“求女”可谓奇中之奇。这段文字的含意难于理解,但对全诗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认识《离骚》的深刻意义,才能“令屈子一片深心,千古共白”,而“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所以,自汉代以来它就成为《楚辞》研究的“热点”,新说层出不穷,至清代以前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土、良辅,此说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从之者有戴震《屈原赋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王邦采《离骚汇订》等;2、以求女喻求贤君,此说朱熹《楚辞集注》主之,从之者有蒋骥《山带阁注  相似文献   

6.
《九章·思美人》文本证明,前人对于此诗的诸多相互抵牾的认知是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的。《思美人》这面"镜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楚顷襄王趁机即位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诗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怀王,后半部分则是指顷襄王。他先是思念怀王,当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变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对顷襄王,他先是充满希望,荡志愉乐,窃快在心,且遵江夏娱忧;接着却固形不服,容与狐疑,处幽将罢,只好茕茕南行。  相似文献   

7.
许富宏 《云梦学刊》2003,24(3):9-11
将《离骚》“诏西皇使涉子”中的“西皇”解释为“帝少皞”是不正确的,这样解释既不符合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顺序,也与屈原的思想感情及历史观以及少皞的活动地域相矛盾。“西皇”应是“西王母”,这样作解既与前文在情节结构上相合拍,又符合当时的祭祀风俗和时代背景,同时与诗人深挚的爱国恋乡情感相一致,并为破解“求女”的喻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作为楚辞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离骚》文本充满难以索解的巨大疑难。其中最为独特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莫过于抒情主人公屈原在诗篇后半部分邀游天界的求索历程(Questprocceeding)中设置了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如果说诗章前半部分是情感的直抒性表露,是诗人内在世界的自然呈现,那么其后半部的求女情节应该如何理解把握呢?作者为何求女?所求之女指寓什么?在整篇弥满着浪漫意绪的文字中,求女情节的性质归属为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这些处于隐喻象征体系与现实人物之间的暖昧难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秦汉以降数千年的楚辞阐释者和注解者,这直接关注和影响着《离骚》诗作内涵的体悟与艺术价值符码的解读。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此辞难通处,无如中间求女三节。然文意坦然明白,寄情属望之恳到全在此段……历来往家莫有得其说者。”近人游国恩先生也指出:“《离骚》有求女一节,他在登阆风,反顾流涕,哀高丘之无女以后,又想求宓妃,见(女戎)女,留二姚,而三次求女都归失败。这一节的真正意义,从来注家都不了解。……越讲越糊涂、越支离,令人堕入云雾。这是《离骚》中一大难题。”传统学者对“求女”一义的假说性阐解大致可归结为六种:(一)求君;(二)求贤臣;(三)求隐士;(四)求诸侯;(五)  相似文献   

9.
关于屈原《离骚》写成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离骚》作于楚怀王中期,即屈原遭谗被疏以后。这是自司马迁以来传统的说法。在文学史专家当中,陆侃如、冯沅君、林庚等先生也持此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怀王周围的许多大臣都是一些代表反动势力的守旧派人物他们伺机陷害屈原,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谗言。屈原在被排斥之后到了汉北,写了《抽思》和《思美人》。接着他又愤而写《离骚》。”实际上也是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体处在同一发展阶段,其上层建筑方面的落后只是相对的;屈原继承了楚文化中的进步传统,并探索着以变革求富强的新路;扬春时判定屈原为反对统一、维护落后文化的悲剧角色,并不妥当。《离骚》“上下求女”喻指“求合于君王”;王锡荣以“前四次求女”喻“为国求贤”,“远逝求女”喻“为己求主”,不符合《离骚》前后的逻辑关系。洞庭湖除会湘水北入大江外,并无另外的出江“湖口”;“庐水”与“庐江”非为一水,其发源地亦不在一处;赵逵夫关于《哀郢》“西浮”新说,和在江西西部有“另一个陵阳”的推断,均难成立。  相似文献   

11.
《九思》三题夏太生楚辞《九思》为《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所作。《楚辞章句》中《九思》篇下题“汉侍中南郡王逸叔师作”,《后汉书》载王逸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宦至侍中。而《楚辞章句》题“校书郎王逸上”,王逸为校书郎是在汉安帝之初年间(公元114-...  相似文献   

12.
清前期《近思录》代表性注本甚多,《四库全书》仅收入了茅星来《近思录集注》、江永《近思录集注》,而对于当时影响力甚至超越二者的施璜《发明》、张伯行《集解》等注本却未收录。从政治、学术、文化思想层面解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发现施、张二人注本的出现、广布,符合社会多层面需要;但“汉学专制”局面、汉宋门户之见,使得非汉学考据家的著述难以受到关注,清代的文化宰制对《四库》选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废其言、弃其书。而茅、江二人注本被选入的主因,不仅关乎其本身呈现出的考据特色,而且得益于时代思潮相助与汉学家推重。《近思录》文献在清代的流布呈亚铃状的情形,与乾嘉时期政治、学术思想的转变、过分尊汉抑宋、君王文化摧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彭咸考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彭咸是殷大夫,谏君不听,投水自杀,但无资料可证。后人猜测也颇多。我们拟检索《楚辞》中全部彭咸资料,白描其人。《离骚》中彭成几两见;“愿依彭咸之遗则。”“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遗则是什么?从下文看,约有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之意。也就是《离骚》自疏前的心态,有效隐者的含义。《抽思》云:“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联系上文是说忠而不用,君主傲慢无礼,望明月而思周全,以彭咸为法度榜样。如此,则膨咸形象已露端倪,乃是忠…  相似文献   

14.
长诗《离骚》的后半部分几乎用了全诗二分之一的篇幅写诗人求美女的行动。诗人先是叩阊阖求帝女。帝阍不开门,再登阆风仙山求仙女。“衷高丘之无女”,转求宓妃,此女更美丽却无礼,“来违弃而改求”。欲求有 之佚女,求有虞之二姚,都因媒人不可靠或不能办事而未获成功。在卜师灵氛和神巫巫成的指点下,诗人又重新振作起精神,准备到别国去求美女,终因临睨旧乡,仆悲马怀,“蜷曲顾而不行”,求女活动宣告彻底失败。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排斥打击被逐出朝廷流放边地后,为什么不顾路漫漫而修远,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艰苦的求美女活动?诗人…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6.
金开诚先生的《〈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解》一文,发表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下引金文皆出此篇)。文章“联系《离骚》的创作旨意、全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阐述了他对“求女、问卜、降神”这些古今众说纷纭问题的看法。读过之后很受启发,觉得可备一说。不过,我对文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现在把它写出来,以求教于金先生和楚辞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流传海内外。它几乎成了具有跨时空地域的游子思乡的共同感受。然而,这并不是李白的原诗,它是通过后人修订的具有新的美学意蕴的再创诗歌。李白《静夜思》的原句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看月光”各本李集均作看月光,到了明人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始作“明月光”。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及《李诗直解》亦作“明月光”。“山月”各本李集均作山月,萧士癷注引《古诗》“明月何皎皎”,又引魏文帝诗“仰看明月光”…  相似文献   

19.
《孔丛子》与子思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丛子》载有大量孔子和于思的对话,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于思在孔子去世时年龄太小,无法亲受孔子之道,从而怀疑《孔丛子》的史料价值。《史记·孔子世家》等几种子思生年的说法均不能成立。伯鱼比颜回早卒,颜回的卒年是考察子思生年的下限时间。颜回卒于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子思生年不会晚于此年。  相似文献   

20.
《离骚》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离”,暗合《周易》“离卦”.《周易·说卦》云:“离为火,为日,为电.”又云:“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离为雉.”故《周易》《离卦》之“离”其本义为太阳.楚人祀日崇鸟拜火,《离骚》之“离”,暗合《周易》,其义当为太阳神鸟,据我国先秦巫书《山海经》及两汉张衡《思玄赋》等辞赋,太阳神鸟即阳离鸟(或名长离鸟),即今所称之黄鹂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