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小冬  孙芙  孔丹丹 《现代交际》2013,(11):224-224,223
偶像崇拜一直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问题仍旧深刻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理想信念以及人生信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进行调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让偶像的正向力量帮助大学生奋发上进、励志图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偶像崇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偶像被物化为引导消费的符码,具有消费功能的偶像颠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杆和精神象征的偶像,则会导致物欲得以支配人性,人类心灵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潮。因此,应做好对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教育及引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偶像崇拜与孤独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地的大学生关于偶像崇拜的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如下结论,首先,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且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偶像的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其次,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对于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孤独感水平也更高。其次,相较于非理性崇拜的大学生而言,理性崇拜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再次,非理性偶像崇拜水平与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适应与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社会适应在偶像崇拜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偶像崇拜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会受到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价值观的不同。大学生作为偶像崇拜的主体,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不能完全明确自己的理想。就在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目标并朝之努力的过程中,偶像闯入他们的视野,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在扬长避短中激发偶像的积极影响力,能够确保大学生摆正观念、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娱乐选秀节目、低成本网剧层出不穷,致使偶像、明星不断涌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过度偶像崇拜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行为偏差,生活幸福感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等。在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利弊的基础上,思考探寻解决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维成 《职业》2016,(26):158-159
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而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偶像崇拜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对此,本文通过研究过度偶像崇拜给青少年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其走出偶像崇拜误区,在消除、抑制它的负面影响的同时,科学地引导使其转化为正面效应,从而达到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的观点,运用问卷法对某成人全日制教育133名在校生进行调查,探讨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偶像的个体对偶像崇拜有非理性的认识;有偶像的个体,偶像崇拜处于娱乐社交维度时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建议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理性崇拜内容,以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促进思政课堂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周凯 《职业时空》2010,6(7):67-68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创业要求创业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章从创业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今高校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针对这样的问题,应当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群体的同学关系呈现出日渐疏离的趋势,这种疏离状况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性别、年级、年龄、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同学关系疏离的普遍性状况,实质上是当前社会关系普遍断裂的一个表现。而社会关系的普遍断裂正是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大学生同学关系的普遍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失范的普遍性,高校存在的普遍性疏离的危机问题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识教育可以成为化解普遍性疏离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