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崇浩 《云梦学刊》2005,26(6):35-38,42
关于《离骚》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学术课题。《离骚》主人公灵均经历了“四重境界”,全篇可以划分为四大段落。主人公的心灵历经四大阶段,最终将“心灵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主人公在“四重境界”的活动,不仅符合形式逻辑的“因果律”,同时也符合辩证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但是,《离骚》主人公的情志变化的结局却是“悖反”的,这就使得《离骚》的结构成为一种“两难结构”,一种永远开放的结构:它使《离骚》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2.
论《离骚》的复线结构徐耀明由于屈原思想的深刻性、包容性、多层性以及审美意识的自觉性,他的作品往往从思想内容到审美特征表现出多层共鸣的特征,在审美艺术构造上也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复线结构。这方面,尤以《离骚》为杰出代表。《离骚》是诗人爱国斗争经历、精...  相似文献   

3.
施仲贞 《兰州学刊》2010,(11):156-160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离骚》的结构杂乱无章,反复无常,殊乏镕裁。然而,《离骚》的结构特点虽不能以一般文章规矩准之,但若反复寻绎,多所参证,便知屈原当日如何精心构思,看似行文无法,实则自有周密法度之存在,自有清晰脉络之潜伏。《离骚》在结构上具有承转得体、复沓有致、虚实相济三大特点,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首先,在承转方面,主要表现为关联法、过渡法两种承接方法,表现为部分否定、全部否定两种转折形式。其次,在复沓方面,主要有语词复沓、句式复沓、情节复沓三种复沓类型,起到穷尽物貌、调整节奏、深化主旨的功效。最后,在虚实方面,大致可分为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特点皆为前重后轻。  相似文献   

4.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5.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临汾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6篇。我刊特邀请四位屈学专家从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盛会的学术概貌。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13篇论文的提要,以飨同好.各篇提要,均录自会议印发的《论文提要》,其中两篇因原文太长,本刊作了部分删略。  相似文献   

6.
阮籍诗歌意象丰富 ,它表现了诗人不拘礼法的浪漫文人性格和深情至性 ,代表了诗人对纯精神的自由境界的追求。无常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基调 ,诗人透过女性意象含蓄、幽微地呈现出相关的意旨与情感。《咏怀》以女性意象作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载体 ,和《离骚》有密切的历史传承和拓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惠娟 《殷都学刊》2006,4(4):55-58
正因为古代婚姻是女性唯一的归宿和目标,《诗经》中的爱情大都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性。也正因为婚姻与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诗经》重章叠韵的唱叹声中才会夹杂着弃妇们伤心欲绝的啜泣。《诗经》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女主人公惨遭遗弃;叙述了她们被遗弃的原因:色表。但考察文本会发现,无子才是她们被休弃的真正原因,而这恰恰是《诗经》弃妇诗的叙述盲点。  相似文献   

8.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晓音 《学术研究》2004,(12):124-131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行路意象,是指描述行走活动及其诸面相的意象.屈原的《离骚》之中,既直接也间接抒写行路意象,既在个别语句层面反复使用,也参照此意象来经营全篇的内部构造,既形象化地描述行路活动,也以象征式地映射内心理想.而行路意象是理念和具象的凝结,也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概括,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这使得读者易于从中激起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从而使《离骚》千百年来持续性地感荡人心.  相似文献   

10.
从神话意向和神话思维的角度看,《庄子》内篇的整体结构,是由七篇首尾呼应的小回环结构组成的一个首尾圆通的回环结构;《庄子》全书由内、外、杂篇组成的结构体系,是一个以北冥、混沌、玄水、芒昧为结合点和切点,依次循环往复,以游始、以游终,又以游始、以游终,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这三重回环都是以混沌为起点和终点,从而象征道的永恒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11.
《离骚》的主人公一般认为是作者自己,但照此理解,牴牾甚多。从作品的整体意境、政治功能来看,《离骚》的主人公不可能是作者自己,而是高阳氏的裔孙、后被帝喾诛于庚寅之日的祝融,《离骚》所述——特别是开篇部分皆依仿祝融事迹。祝融作为《离骚》的主人公是由于他与作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儒家思想的片面影响是造成后人将主人公坐实为作者本人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可以看出,其一般结构方式有并列式、连锁式、层进式、承接式、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式、先分后总式等)等几种类型:同时其复合结构方式大致有多重组合、多种相兼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因为它开创了一个辞赋的时代。但《楚辞》对汉语文学的韵律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旨在讨论中国诗歌史上《楚辞》韵律贡献。然而,本文的研究与其说看哪些是《楚辞》对诗歌韵律的贡献,不如说是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提出问题,引起从新角度研究的兴趣,进一步在“韵律诗体学”这个目标下进行探索,做一次继《诗经》定格的二步律以后的大改革的韵律美学的离析。这里虽然不是纯美学的鉴赏,但却是一种“美从何来”的语言学分析。通过最近的韵律诗体学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前人《离骚》韵律分析的成果及其未尽如人意之处,总结屈原《离骚》的韵律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5,26(2):28-37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5.
《离骚》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离”,暗合《周易》“离卦”.《周易·说卦》云:“离为火,为日,为电.”又云:“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离为雉.”故《周易》《离卦》之“离”其本义为太阳.楚人祀日崇鸟拜火,《离骚》之“离”,暗合《周易》,其义当为太阳神鸟,据我国先秦巫书《山海经》及两汉张衡《思玄赋》等辞赋,太阳神鸟即阳离鸟(或名长离鸟),即今所称之黄鹂鸟.  相似文献   

16.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  相似文献   

18.
邓百意 《兰州学刊》2009,(12):180-183
场景作为诸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衡量叙事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等各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以语言为表现重心的“文场”还是以动作为表现重心的“武场”,都构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审羡风范的场景范型。这些典范场景不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趣味场,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与屈骚在审美追求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艺术真实的呈现、诗歌形式的创造与抒情意象的营构三个层面对二者加以比较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屈原在美学理念上对文学本质、艺术表现力与抒情意象建构等问题的把握更具有强烈的自觉性,这也正是屈骚之所以能够超越历史时空引起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人们普遍共鸣与激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