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语言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章勾勒了国内外语言生态学的基本线索,认为学术界应加强对语言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体系等问题的研究,重视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正确处理语言生态学与相邻学科的分工合作问题,充分认识语言生态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文章还对建立语言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激增、资源过度开发、生物物种灭绝加速。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与此相应产生了一系列与“生态学”相关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如文学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文艺生态学等。语言生态学(又称生态语言学)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E.Haugen)于1970年在一次大会上提出,他将语言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比作自然生态中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豪根生态学隐喻用法阐释语言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1990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AILA)的召开,及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意义的新途径》的出版,语言与生态关系的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语言学界在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长期认为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为两种研究范式,同时将语言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称之为等同术语。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这两种研究范式实为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即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它们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无论是语言生态学还是生态语言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严密、完整的学科体系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当前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存在研究边界模糊的问题。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与分析表明,尽管广义的语言生态学包括生态话语分析或生态语言研究(language of ecology),但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聚焦“语言的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以此为基础,文章针对语言演变、语言濒危现象及保护、主导语言、双语及多语现象等主要议题对国外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进行回顾,继而指出该领域在研究边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并基于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后续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充分借鉴生态学中成熟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方法,充分关注语言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并不断拓展研究情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系统的生态问题,把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目标,由此决定本学科的内容、方法和范畴。语言多样性和整体性是语言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破坏将会造成语言生态的失衡,影响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语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但与之同样重要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环境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史是在战后环保运动推动之下在美国率先出现、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的一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新学科.它的出现与战后生态危机和现代环保运动有密切联系,其发展受到生态学思潮变化的明显影响.它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环境问题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环境史属于新史学的范畴,相对于新史学的其他分支而言,它具有更为突出的批判现实的特点,但这一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已经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奥斯汀与维特根斯坦被归入日常语言学派的大传统,他们两人都注重语言批判,强调治疗型哲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逻辑实证主义,推动了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拟通过两人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转向后哲学的重要问题——之阐述的比较研究来分析两人一些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出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戏剧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出手段,它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提供了语言意义表达和协商的机会,提高了语言知识的内化速度,对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人与语言生态环境唇齿相依。“语言人”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已被现代语言学者们广泛使用。作为语用主体的语言人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语言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在:语言生态环境决定语用主体的动态趋向;语言之间的竞争决定语用主体的语用活力;语言生态变异决定语用主体的语用变化。关注语言人的竞争与合作,关注语言人的语言态度等,是语言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语言生态观把语言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相关性作为基本的理论原则.语言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语言生态危机表现在:语种的灭绝与濒危,双语区语言的单极化,局部地区语言(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弱势语言结构整合力的衰变,母语权受到抑制,等等.保护语言生态,应重视语言生态的调查与评估,加强民族母语教育和语言规划,尊重弱势族群的各项权利,维护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先驱弗莱不仅提出世界文学发展史是沿着神话—传奇—悲剧—喜剧—讽刺这一环形轨道运行的循环理论 ,而且还指出人类语言的发展轨迹也是一个环状结构。弗莱在阐述这三个语言阶段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 ,指出《圣经》语言的独特性 ,视其为并不汇入语言循环的第四种语言模式。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学和生态外语教学的角度对CALL外语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指出其存在三方面的生态矛盾:教师主导与CALL主导的矛盾,学生主体与CALL学习环境的矛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人类条件"是美国语言人类学者A. Duranti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人类学视角下关于语言的一个新的定义.对这一命题学界尚未有相关演绎论述,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语言的语言学界定,语言产生的生物学理据,语言进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分析中日大学生就母语和外语的社会地位、母语和外语水平以及学习外语态度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中国"母语为本,外语为用"受到挑战,中日学生母语和英语水平堪忧以及两国大学生对外语学习持不同态度。在语言生态视角下,处理母语和外语关系的对策是母语为本,外语为用,母语和外语互利共生以及保持多种外语共生的语言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分别探讨了语言本身的环境和语言的社会环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论述了运用语言的优劣得失是对于语言环境而言的.指出了我国传统的汉语教学在这方面重视不足,提出了理想的语言教学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语言观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感知为立足点来审视和梳理语言现象的结果。感知和思维是洪堡特语言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从洪堡特语言观可以看出,构成语言整体的各个层面即语音、语词——概念和语言世界观,都是语言使用者感知和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蔡明宏 《东方论坛》2014,(3):102-105
新加坡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下多语言环境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在兼顾族群和睦和国家意识的权衡中,语言文化环境凸显出庞杂繁复与敏感。以新加坡华语升沉嬗变为基点,以语言生态学为崭新视角,对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背景下语言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行观照和思辨,洞彻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和情感依附对语言选择的影响,提出任何语言的一枝独秀都不利于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健全,任何语言的衰退和泯灭也都会殃及其他语言的共存和发展,以期探寻多语言成长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