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党和国家的盛衰成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近两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都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具体目标。今年2月,中共中…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从历史维度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从实践维度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从理论维度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着重在理论创新、理论引导、理论武装上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社会政治体系都有它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特点和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并与之认同的过程 ,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人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延续过程 ;(2 )霸权理论的形成及其整合社会的过程 ,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学术评价功能的错位与缺失是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频发的重要诱因。在新时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内涵和功能,从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时效和评价环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公正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这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克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就其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隐蔽阶级特征,突显社会矛盾;有意表现自身,潜在杂糅信息;全球传播流行,各地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重风险。针对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多重风险,提出治理策略: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打下坚实基础;警惕网络霸权,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防止社会失序,为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给予充分保障。在方法论意义上,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与安全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积累性发展,取得极其丰硕的重要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组织架构、学科体系、学术成果、队伍建设等发生全方位、历史性变化。回顾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产生的变化不尽相同,既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又展现整条线索的上升趋向;既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又勾勒出时代赋予的发展使命与图景。梳理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探索历程,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从涉及的相关问题中明晰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 研究方式, 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 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 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 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一是从文明格局的 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 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 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的视角与内容, 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 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 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 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 究, 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 态研究套路,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意识形态安全

Mainstream ide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in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and constitute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in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nvolves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First, we should innovate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pattern of civilizations, that is,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oppose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revivalism. Second, we should adopt an inclusive approach to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to bring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and to optimize its guiding role and overcome both ideological arrogance and ideological aphasia. And third, we must be open-minded in carrying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nstream ideologi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exchanges with and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protect 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Chinese ideology and avoid both self-contained isolationism and a blind worship of foreign things. In this way, we can develop a new ideological culture that is worthy of our times.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 ,但是它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性质和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人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创造新文明的伟大时代,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5.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 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 时期,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 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 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 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 “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 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 “国工程” 。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 学科群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 will witness the arrival of a new stage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novation in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will develop into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ies,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methodologies; the innovation of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 will give way to the rise of new groups of subjects and to innovation based on synthesiz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orderly progres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nation,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is as important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in their counterpart,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y are like the two wings of a bird or two wheels of a cart. Our innovation plan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national aims” and launch “national projects.” Systematic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 constitute the basic task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7.
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区逻辑,厘清阻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价值矛盾,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制度路径,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创新、整体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9,25(2):27-31
“成于三”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一个洞察历史的新视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视点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足够注意。笔者认为,这一视点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突破了中国古代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和合式的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哲学,它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历史哲学,不但瓦解了自足型、封闭型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语言霸权主义,导引新的意识形态,而且还衍化出一种新的生存智慧或生存哲学,体现了司马迁构建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吁求。它不但成就了司马迁特殊的人格,成为司马迁特殊人格的象征;也成就了司马迁的思想,成为司马迁创新思想的标志。其主要特点是,生成性、超越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