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迟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涯,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早期园圃里就绽发了最初的花朵,那就是反映抗战初期淞沪战役的《大场之夜》以及《赫奇队长底被捕》。建国之后,他又留下了三本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哥德巴赫猜想》,还有未曾收集的《法国,一次春天的旅行》、《赵元极的画》等篇。如果说,徐迟在早期还是以诗作为主,偶一涉猎于报告文学领域,那么,建国以后他的文学生涯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以报告文学来“充当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录员”(见《我们这时代的人·后纪》)了。  相似文献   

2.
被人们赞誉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时代的晴雨表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骄子。自德国作家盖粤尔格·弗尔斯特尔(1754—1794)揭露资产阶级殖民政策、反对种族压迫的报告文学《环游世界的旅行证》(1772—1775)和《莱茵河下游景色》(1791—1794)问世以来,各国作家在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的振奋和鼓舞下,纷纷采用报告文学这种新体裁,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3.
陈水云在《黄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上发表《杜?与清初遗民诗学》一文。认为杜濬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承继了自杜甫以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日安摘)尹均生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撰文《20世纪报告文学和社会与文学价值定位》指出,报告文学是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的文学样式。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在我国萌生、发展以至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一百余年的途程。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它的繁荣、壮大,绝非偶然。一时代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首先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我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刊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报告文学的萌生准备了物质上的前提条阵。自1833年8月在我国境内(广州)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后,1858年11月15于香港创刊了第一家中文日报《中外新报》,1861年11月创刊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随之,《华字日报》、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曾作为文学体裁中的"轻骑兵",并形成"短、平、快"的特点.时过境迁,大部头的报告文学越来越厚重,大有成为文体"重器"的势头.辽宁报告文学作家刘国强的《罗布泊新歌》和《燕赵脊梁》两部大部头作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尝试着将小说的创作手法、技巧融入其中,特别是在行文的结构上形成了新的报告文学体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第一次提出报告文学流派的概念,认为在至今为止的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历史中,存在着问题报告文学、改革报告文学、"史志性"报告文学和"哥德巴赫"派、"时代典型"派与"文体明星"派等流派,并对其分别进行了粗略勾勒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向宛如庶出的报告文学从叙事散文中脱颖而出,以新的笔墨、新的姿态,和着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时代脉搏,跃上了当代文学的浪峰。它正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向小说、戏剧、诗歌挑战,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在这支异军突起、活力充沛的报告文学作者群里,由诗歌、散文创作而转入专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徐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不但开拓了报告文学新的领域,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诗的想象写报告文学,而且还给报告文学熔铸进美学因素,使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充溢着时代的美感,表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横跨新闻和文学的界河,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体式。这种文体最先是在西方繁衍起来的,其滥觞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甚至更早些时候。不过,它在我国繁兴起来,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则还是在三十年代。这得力于“左联”的引进和提倡。从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报告文学追随时代的脚步,表现了民主革命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为报告文学的繁荣创造了充分条件。三十多年来,报告文学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遇到过不适当的干扰,以致出现艰难和曲折,但总的说来,它是在大步前进的,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堡港的变奏》选自柯岩的优秀报告文学《船长》.本文是第一个故事.它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著名港口汉堡港因中国远洋货轮“汉川号”的到来而改变了本来节奏的故事,歌颂了创造奇迹的贝汉廷船长和中国海员的爱国精神,深情地唱出了一曲我们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赞歌.诗人柯岩以敏锐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写下了这篇歌颂时代英雄的报告文学.其写作特  相似文献   

11.
徐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也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报告文学家。文化革命前,他结集出版和单篇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有《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一桥飞架南北》、《祁连山下》等。“文革”后,他更是焕发了创作的青春,以高度的政治远见,勇敢地闯入过去少有人问津的文化科学领域,跋山涉水,探索隐微,辛勤耕作,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科学诗篇:《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形天舞干戚》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形天舞干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报告文学评奖活动中,分别获得优秀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打倒“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全国范围内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这块园地上,许多老作家重新拿起了笔,新的作者茁壮成长。无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都超过了过去,出现了一大批为广大群众所称颂的好作品。今年五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奖活动中,有三十八名报告文学作者三十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痴情》,黄宗英的《大雁情》、《美丽的眼睛》,张树绅的《正气歌》,扬匡满、郭宝臣的《命运》,柯岩的《船长》、《特邀代表》,刘宾雁的《人妖之间》、《艰难的起飞》、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报告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而兴盛于三十年代,这个论点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定周恩来写的《旅欧通信》是我国报告文学早期的力作。不过我认为周恩来对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却非始于《旅欧通信》,他赴欧留学之前,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就是毫不逊色于《旅欧通信》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15.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哀悼这面在文化战线上引导我们前进的光辉旗帜。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些时代巨人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自然辩证法·导言》)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用笔和剑同时进行战斗的、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女神》到《科学的春天》,他的笔,始终与革命密切相连;他的心,始终和人民相通;他的活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无论是革命的高潮、低潮和转变时期,他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擂着革命的战鼓,合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产儿、时代的证人和时代的卓越代表。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和身后留下的好几十部涉及到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9.
11年前,徐迟以《哥德巴赫猜想》揭开了新时期10年报告文学的帷幕,进而名篇迭出、高于如云、大潮不衰,竟以每年干数篇之奇观蔚蔚然呼啸文坛,何等壮观!也许正由于这壮观,报告文学跌宕在一阵接一阵的强烈反响里,眼里溢出兴奋,笔下描绘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常德市文联、常德市作协、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联合举办了农村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征文大赛,其获奖作品结集为《乡情》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收录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共计70余件。我应邀担任评委,认真阅读了所有参赛作品。就辑录在《乡情》中的获奖作品,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立足现实,深入体察,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当前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巨大、最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宏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获奖作者秉承了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