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中国古代铜镜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 ,留下了许多有关铜镜的寓言传说和诗赋佳话 ,“菱花镜”便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 ,认真分析比较了唐代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及装饰纹样 ,认为“菱花镜”既不指形制 ,也不指纹饰 ,而是唐代诗人对古代“菱花镜影”典故的引用 ,指的是铜镜“青莹耀日”的精美程度 ,否定了“菱花镜”研究中的形制说及纹饰说。  相似文献   

2.
学诗浅说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古代有名诗人,都曾在炼字方面下过功夫.所谓炼字,是指诗句中的关键字,不但要下得凝炼,而且要下得生动,要着一字而神情俱现,形象皆活,在状物写景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唐代诗人最善于炼字,如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着一“余”一“上”字,而景物的神情如见;“草枯鹰眼疾,雪净马蹄轻”,着一“疾”一“轻”字,而鹰马的精神毕透.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漳影空人心”,着一“悦”一“空”字便达到情景交融,形与神会的  相似文献   

3.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内,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不少人把渊明归入儒家,也有人说他出于庄老,还有人把渊明说成“第一达摩”,(葛立方《韵语阳秋》)或说陶诗“充满禅机”(朱光潜《陶渊明》)我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很难用任何一家传统思想来规范。这位杰出的诗人既感受着魏晋玄风的强大影响,又继承了前代文化传统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自身由仕而隐经历的深刻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面貌。陶渊明哲学思想包括三个重要部分:化迁的哲学观、神灭论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其中,化迁的哲学观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基石。在《形影神》三首中,作者假设形、影、神三者的问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对天地、生死、祸福、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看法。第一首《形赠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天地”二句是说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草木”二句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早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创作象征诗者无疑要推李金发。早在一九二○年,他在法国留学时,由于受到象征派诗人皮特莱尔、马拉美、居友、魏尔伦的影响,开始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创作象征诗。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李金发的象征诗,比起“五四”时期的自由诗派和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的诗,艺术上有明显的特色。朱自清曾指出:李金发“不注重形式而注重词的色彩与声音”,“要充分发挥词的暗示的力量,一面创造新鲜的隐喻,一面参用文言的虚字,使读者不致滑过一有词去。”①其实,李金发诗歌这些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并非诗人基于一定的诗歌美学自觉追求的结果,而是模拟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物。也就是说,李金发对于接受西方象征诗派的影响,缺乏主体意识。不但较早地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凝情取象”、苏轼的“随物赋形”对于理解“诗中有画”的画意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凝情取象”、“随物赋形”体现了具有画家视角的诗人对“形”、“象”的觉醒,诗歌的绘画性需要“形”、“象”来体现,这是诗歌呈现画意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二,它们回答了生成画意的方式和类型,“随物赋形”就是以再现的方式生成模仿型画意,“凝情取象”就是以表现的方式生成意象型画意。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凝情取象”、苏轼的“随物赋形”对于理解“诗中有画”的画意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凝情取象”、“随物赋形”体现了具有画家视角的诗人对“形”、“象”的觉醒,诗歌的绘画性需要“形”、“象”来体现,这是诗歌呈现画意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二,它们回答了生成画意的方式和类型,“随物赋形”就是以再现的方式生成模仿型画意,“凝情取象”就是以表现的方式生成意象型画意。  相似文献   

7.
洛夫诗中的思致和情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夫坚持“以小我暗示大我,以有限暗示无限”的诗美追求,他对诗质的要求很高,认为诗必须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美。这种美可谓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作者内在的气质、涵养、精神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圆融合一。洛夫的诗思是气韵生动生气灌注的,既血肉丰满又充满动感,其作品意蕴的繁复深邃和感性的丰盈充沛互为表里相依相托。思想的知觉化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表述方法,也是洛夫诗歌创作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影响。文章指出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并分析了暗示的主要特征和暗示的种类。揭示了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认为受暗示者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及所处的环境,都是影响暗示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强调应重视暗示对人的重要影响,在文化、教育、管理等领域有效地发挥暗示中“示人”、“示我”的重要作用,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支流》不是冯雪峰所说的描写和暗示农村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剥削制度必将走向崩溃的社会史诗,而是发生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框架里的女性命运悲歌,一首抒情史诗。但在具体的写作中,诗人又受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由此造成了矛盾和分裂,使得长诗成为了一首既有“五四”意义上的自然情欲和女性命运,又混杂了社会学主题的复杂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词中多"酒"。"酒"承载着词人浮沉不定的生命历程和价值取向。词人以"酒"为媒介,吐露心迹,寻求解脱,抒忧生忧时之情,发高蹈闲适之致。本文以"酒"为切入点,通过对"酒"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质的阐释,以期管窥词人悲剧人生的深层社会根源及词人爱酒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对诗人"迷狂说"和诗人"摹仿说"这两种朴素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思辨,又在《理想国》中阐发了文艺"功用说"的观念,依此奠定了西方作家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迷狂说"与诗人能否反映真理,"摹仿说"与诗人的知识是否可靠,"功用说"与对诗人教化作用的怀疑之间,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理论空白。柏拉图诗学的矛盾不仅在于柏拉图政治理想与诗人天性的矛盾、哲学与诗的冲突,而且,其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世功用与其自然天性的冲突,体现为诗人身上是否分有神性与如何表现人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从太白诗作看,他对现实对人生的态度是:对之只当作一种把玩,一种游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之牺牲自己的自由与快乐。这就使得李白自身的存在和他的诗歌,在现实世俗世界中,都只能作为一种形象出现,而他的介入现实也只是一种意识的努力,他的诗歌始终摆脱不了第三者的形象和声音,并成了他塑造自我形象的手段,是一种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郭小川50年代诗歌探索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被认为是“战士诗人”的郭小川,在5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探索中却以“独特而新颖”的创见,表明了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个性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投身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矛盾,显示了个人与时代冲突独特的知识分子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识自我”是诗人所必然面临的人生课题,自然也会体现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不管是对社会“大 我”的歌颂,还是对自我生命的沉思,以及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认识自我”都是牟心海的自觉追求,也是其诗作贯彻 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保存于《文镜秘府论》中的元兢的《诗人秀句序》是初唐时期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在初唐诗坛重物色、尚绮错的时代背景之下,它以铨选历代秀句的方式,通过重新诠释谢朓的诗歌遗产,直接继承钟嵘和刘勰的诗学传统,重新强调诗歌要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辅以“物色”和“绮错”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具有辩证而多元的特点,并与他的声病说有着深层的统一性,在唐代诗学与诗歌发展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唐代诗歌从初唐向盛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开花的女人》是一部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诗集,这场悲壮的“诗歌行动”的背后,体现了一个现代女性泊者的苦难梦寻。在其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里,有着对童年的回望;有着直面城市醉生梦死的清醒;有着对爱深重的期盼;有着对自我强烈的迷恋。其最大魅力在于回望与向往、刚正与柔情的交汇,关于爱的咏叹具有一种让人颤栗的美感;在对童年、城市、个人命运和生存困境的艺术反思中,彰显出了一个现代泊者的心理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朱湘被誉为“诗人的诗人” ,就在于“平静的诗”对“焦燥的人”的悖逆与超越 ,这是朱湘的最大矛盾 ,也是朱湘的最大特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朱湘创作主体结构的“这个构成”与“别致配置” ,即以艺术层次为主流 ,以个性层次为标志 ,以理性层次为潜在 ,三者异质共构 ,具体表现为深厚的爱国情思与“文学救国”热情、固执的理想主义与乌托邦话语、“我本楚狂人”与“狂夫意识”、精心建构诗的象牙之塔与超越现实、唯美的趣味与“清丽柔婉”的新月风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西奥多·瑞特基对自然怀有真挚的爱。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受。《夜旅》是瑞特基最优秀的诗作之一,它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从行驶中的列车卧铺上看到的自然景色。不过,这不仅仅是一首自然景物诗,它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