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乾隆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乾隆惩治贪污的决心和举措也大而多。但即使是像浙江平阳知县黄梅的一桩勒派入己案这样并不复杂的案件,也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历程。户部尚书曹文埴与浙江学政窦光鼐在查办此案中发生意见分歧,彼此争相利用民意作为政治资源,塑造出民意的不同版本,真实的民意表达又不能顺畅上达,导致该案的审理屡经变易。案件虽然最后得到审结,但漫长的过程本身却提供了贪污得以存在的土壤,乾隆朝贪污惩治机制所发挥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布政使"是明清时期主管一省行政和财赋之出纳的官职。乾隆时期的布政使既主管钱粮,又兼管民政,而且,与总督、巡抚、按察使之间又存在极其微妙的关系,从而导致督抚藩臬之间相互勾结,致使使乾隆后期,布政使贪污腐败案件屡屡发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以乾隆六十年的福建大案为例,在这一大狱中,身为布政使的伊辙布知情不报,虚报亏缺,且串通库吏周经,侵贪帑项,最终受到了严惩。由此可以见出乾隆朝布政使设置上的一大弊端,即职权太重但仍要受督抚管制。  相似文献   

3.
毕沅幕府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诗人幕府,乾隆后期重要的诗人、学者几乎都入其幕府或与其有交游。在其幕府的雅集活动中,毕沅以官方指导者的身份影响着文坛风气,他一方面努力维护诗坛的"雅正",另一方面他又和幕宾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毕沅幕府沟通了"朝""野"势力,体现了乾隆后期诗坛宗唐、宗宋诗风的融合,并以幕府中"为东坡寿"这一活动,促进了诗坛对宋诗的再认识,是乾隆后期诗坛复杂文学生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1782年(乾隆47年)5月,在回族史上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所谓“海富润案”(以下简称“海案”)。该案涉及范围达广西、广东、湖北、江苏、安徽、云南、陕西、浙江8省之广,乾隆皇帝为此多次发布上谕,声势之大,震惊朝野。本文试图着重对乾隆直接干预“海案”,使其得以平息之原因,“海案”的性质及乾隆与“海案”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福康安生年及身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朝叱咤风云的战将福康安的生年及身世,史学界有种种论说。经研究和考辨,福康安当生于乾隆七年(1742年),福康安为乾隆宠相傅恒之子而非乾隆的私生子。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乾隆一直是个不可忽略的君主,与之相对,和珅则是臭名昭著的“顽、奸、贪”的恶臣。相对英明如乾隆,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珅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珅,还是和珅钻了乾隆的空子?最近《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播再播,人家旧话重提,讨论起来又没有答案,真成了“千古奇谜”。  相似文献   

7.
清水教是乾隆后期出现的一个民间秘密教门,在清代秘密社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清水教的研究多着墨于乾隆三十七年爆发的山东王伦清水教起义.通过对清廷镇压清水教的王中、刘省过教案,吴克己教案,王伦清水教起义案,以及直隶大名府段文经杀官劫狱案这些教案的梳理,可以勾勒出清水教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钱沣,号南园,是清代云南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为官清正,声誉卓著,影响很大。乾隆五十九年,钱沣任湖广监察御史,负言谏弹举之责,上疏参奏军机大臣,疏中对权臣和珅颇有微词。乾隆对此奏疏很表赞同,特命钱沣直军机处,司稽察之任。乾隆六十年秋,扈驾滦阳返京,九月十八日卒。 钱南园死时年仅五十六岁,虽不能说是夭亡,但也未至暮年,何以猝然而逝?因他是与权倾一时的和珅相斗争的突出人物,所以对于他的死不免出现种种猜测之说。本文拟就这一疑案,做一扼要考证,以辨明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真正的乾隆绝非现在某些电视剧描写得那样圣达贤明、聪明睿智,那样洞悉秋毫。相反,中老年的乾隆政治上是十分腐败昏庸的。恶名昭著的清代文字狱就是在他手中推上巅峰,他在残害忠良的同时,信宠那些祸国殃民的贵戚权竖。其中和珅便是  相似文献   

10.
袁枚与广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但其创作成就和影响,实在二人之上。 袁枚平生事业的起点,是广西巡抚金鉷的荐引。乾隆元年(1736),袁枚来探望在广西巡抚幕中的叔父袁鸿,时年二十一岁。由于“家徒四壁,日用艰难”①,父亲只能给他二两银子作路费,托柴东升带他到江西高安府署,又借银十二两,只身坐倒划船进广西,历尽饥寒,于端午前一日到达桂林。但袁鸿官运不佳,旅桂三十年还只是个幕僚,深感没有出路,因而一见袁枚,便怫然大怒道:“汝不该来!”弄得他惶恐无措。不料次日引见巡抚,金鉷看到袁枚“长身鹤立,广颡丰下,齿如编贝,声若洪钟”②,不禁暗暗称奇。恰好此时有人  相似文献   

11.
“两淮预提盐引案”系乾隆朝三大案之一。案发后,乾隆帝密令江苏巡抚彰宝速往扬州会同两淮盐政尤拔世审理此案。彰宝抵扬后对两淮运司账户进行盘查,查出普福涉嫌赃款额达银八万余两。乾隆帝闻讯震惊之余,下令将普福革职并将其任所资财查封。不久,乾隆帝又传谕军机大臣刘统勋等在京提审普福。为彻查案情,乾隆帝还敕令严讯卢见曾、赵之璧等盐官,并向商人施压。经过数月审查,普福终以侵蚀公帑数额巨大被抄家问斩。  相似文献   

12.
嘉庆元年(1796)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使得“康乾盛世”走向穷途末路,嘉庆受禅继位以后,乾隆仍以太上皇之名训政,朝 中和珅擅权,朝外匪患蔓延。面对清王朝中衰的局面以及川楚教乱愈演愈烈的态势,嘉庆皇帝势必要进行一番革新才能挽救 清廷的颓势。可以说嘉庆亲政之后在吏治、军事和方略上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对于成功镇压白莲教起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 且对清朝中后期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清康雍乾时期的粮食流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流通政策是清代有关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对这项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内容及其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文章最后指出,清代自乾隆朝之后,由于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没落,阶级矛盾激化,其粮食流通政策最终被废弛了。  相似文献   

14.
嘉庆元年(1796)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使得“康乾盛世”走向穷途末路,嘉庆受禅继位以后,乾隆仍以太上皇之名训政,朝 中和珅擅权,朝外匪患蔓延。面对清王朝中衰的局面以及川楚教乱愈演愈烈的态势,嘉庆皇帝势必要进行一番革新才能挽救 清廷的颓势。可以说嘉庆亲政之后在吏治、军事和方略上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对于成功镇压白莲教起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 且对清朝中后期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社会存在着广泛利用尸体泄愤或获取利益的图赖行为,这类行为的出现自乾隆朝开始显著增多,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来看,案件的处理较为复杂。清代有专门规定禁止图赖、恐吓取财与威逼人致死的律例条文,其中经历了例文与司法实践相互调适并进而修改的立法过程,大体而言,立法旨趣逐渐趋于具体化。图赖案件在清代的具体时空分布,以乾嘉道时期所占比例最高,而嘉道时期社会失范趋势加速,故以嘉道时期刑科题本中"图赖"案为中心的研究,分析图赖者利用尸体的产生方式、尸体与图赖者关系以及图赖发生原因,对清代图赖现象进行微观考察,可以从社会与司法等方面剖析其生成机制,借此展现清代中央司法官员在案件审理中司法运作的实态。  相似文献   

16.
清代汉民族大规模入疆定居的主要途径是绿营军队驻守、军民屯田及商贩留居,文章以清代乾隆朝史料为依据,力图勾勒出清代中期汉民族进入新疆的主要途径及其人口概况。  相似文献   

17.
评嘉庆帝     
嘉庆,即清仁宗睿皇帝爱新觉罗顒琰,高宗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六十年九月被正式策立为皇太子,并受高宗内禅,于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即皇帝位,四年正月亲政,卒于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在位二十五年。这期间正是清王朝从盛到衰的重要转折时期。过去对前期清史的论述,大多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对于鸦片战争前夕的嘉、道时期则注意不够,往往是一带而过,即如对嘉庆一朝,实际上也只是在谈到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时才有所涉及,致使这段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一直是若明若暗。为了深入探讨清代前后期的交替,以及清代中衰的历史进程,本文拟对这一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嘉庆帝作一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评嘉庆帝     
嘉庆,即清仁宗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六十年九月被正式策立为皇太子,并受高宗内禅,于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即皇帝位,四年正月亲政,卒于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在位二十五年。这期间正是清王朝从盛到衰的重要转折时期。过去对前期清史的论述,大多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对于鸦片战争前夕的嘉、道时期则注意不够,往往是一带而过,即如对嘉庆一朝,实际上也只是在谈到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时才有所涉及,致使这段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一直是若明若暗。为了深入探讨清代前后期的交替,以及清代中衰的历史进程,本文拟对这一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嘉庆帝作一初步的评价。 一  相似文献   

19.
珲春地区毗邻俄、朝,为中国东北边陲重镇。有清一代,原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设珲春协领衙门,雍正五年(1727年)设副协领。乾隆元年(1730年),因外事殷频,奏加副都统衔。光绪七年(1881年),置珲春副都统衙门。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 副都统衙门是清代驻防八旗的地方军事组织,兼管地方行政事务。《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以下简称《珲档》),起自乾隆三年(1738),迄于宜统元年(1909),卷帙浩繁,包罗宏富,是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及中俄、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东北亚经济开发热的兴起,研究以珲春为核心的东疆历史、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问题,成为现实社会之急需。 为使《珲档》在今日晖春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与吉林省档案馆通力合作,慎行筛选,选点《珲档》1700余件。条分缕析,分门别类,编订上、中、下三册,颜之曰《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以下简称《选编》)。  相似文献   

20.
向为史家艳称的清代康熙后期、雍正一朝、乾隆前期近百年的“盛世”实是一个政治牢笼文学最酷密、士子心灵最痛楚的特殊时空间 ,在揭示“盛世”文治真相的同时 ,布衣诗群荒寒阗寂的内心情状、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和与皇权疏离的心态等文化性格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