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4.
王雅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
明代画家徐渭所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派对其之后四百余年的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作为《墨葡萄》。由于画中不追求对事物的完整真实再现,而用墨来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强烈的"表现"之情。蒙克的《呐喊》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的代表作也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文章抽离出两者中的"表现"因素,从情感内部、时代外延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找出中西方艺术之共通点和差异处,从而论证两种处于不同艺术体系中的艺术作品的相似处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964-968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续腾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8):15-16
汉唐儒、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之"诚意"有不同的论述。汉唐儒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一概念,而朱熹和王阳明则对"诚意"有所强调。汉唐儒的修身和为政是一体的;朱熹理学思想强调的是修身成德,从而造成了修身与为政之间的隔膜;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之下,以"诚意"为中心较好地处理了为政和成德的关系。无论汉唐儒、宋儒还是明儒,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强调践履。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之“典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8
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典雅"特征很重视,当前学界多认为"典雅"与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相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却有一层更重要的内涵被忽略了,即"典雅"是"六义"的体现."典雅"不只限于对儒家思想内容的学习,也不是要学习经典质朴的文风,最主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创作原则,即文有"六义",概而言之,是做到"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霭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9.
论《吕氏春秋》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继承前人关于和的思想传统,并将之贯穿于音乐、养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对和一价值原则在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调和人的身心健康、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国家的安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的论述,丰富了和的内涵及应用范围,凸显了和的价值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淑萍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论述了曹丕《舆论·论文》和朗加纳斯《论崇高》,以其在风格论和文学批评标准说领域的首创性,成为所处时代精神与情绪的表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精神的不同,产出了相异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2.
邵霭吉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1)
“顿”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一种语言片断实体,多数能分析为一个短语,但又与短语不完全相同。它是被小停顿隔开而形成的既非句又非读的语法单位。 相似文献
13.
刘晓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墨经》“辩学”实质上是从墨翟的“辩乎言谈”发展而来的古代逻辑学。“辩”相当于“逻辑” ,“辩”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名”、“辞”、“说”。“辩学”的实质内容是“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和“以说出故”。“辩”同时具有思辨的意味 ,并由此而通上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雷兴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48-53
情、体、势是《文心雕龙.定势》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情囊括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体则涵盖了文章和文体的形式及其特征;势则不仅是文章体裁、体式和风格的综合,同时也昭示了形成文体、文章风格的必然趋势。情沟通了体与势。针对讹势而发的定势,不仅是对齐梁诡巧文风的批评,也为后世文学创作确立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要求,而师古是定势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侯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94-195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贺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0-24
《新理学》之“气”与《论道》之“能”都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料”。“气”的使用弥补了《新理学》形上本体“理之无能”,“能”的自性能动则保证了《论道》之“可能界”到“个体界”的顺利过渡。“气”与“能”的使用反映出通过强化逻辑分析法而建立形上学体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逻辑意识不发达”的不足,使其形上学体系表现出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特色,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白阳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9-66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关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关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20.
余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55-58
《文则》是宋代的第一部文章学理论著作,和《文心雕龙》一样,其文章学理念也具有鲜明的宗经特征,但二书的宗经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则》宗经偏重于理,推崇文句的简洁自然,《文心雕龙》宗经偏重于情,注重文章的辞采。这些差异既与其各自的时代思潮有关,又是文章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