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维护金融秩序,并和打击金融领域出现的犯罪活动的需要相适应,我国对金融活动中的各类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其条款分布在我国现行刑法的第三章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本文研究的是金融犯罪刑事立法分类的依据问题,提出了理论界和一些学者认为的金融犯罪分类中对金融诈骗犯罪单独设节的立法模式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金融诈骗的七种最具体案例中,除去(刑法193条)的贷款诈骗罪与(刑法192条)的集资诈骗罪)条规中明确指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外,其它的五种犯罪(刑法194至198条)的条规中均无此规定。本文以金融案件中的"票据诈骗罪"为主体,展开否定、肯定与折衷解释三方面的论点以及全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疆 《决策与信息》2011,(4):107-107
目前,我国调整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的规定,以及2009年12月两高公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别是《解释》的出台,明确了“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认定问题,以及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了界定。但对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内容没有过多的解释.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该项“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刚 《决策与信息》2011,(10):108-109
我国刑法大致将金融犯罪划分为两大类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并以金融诈骗罪侵犯复杂罪客体为由,将其单独归纳在一节里。这种分列两节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好处,但却与我国刑法整体所遵循的分类方法不符,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可考虑对其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5.
叶璐 《决策与信息》2011,(11):21-21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当代各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本文从罪刑相适应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价值定位入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行分类讨论和多角度分析,了解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其次,探讨罪刑相适应原则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对罪刑相适应总的适用规则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化金融趋势的进一步确立,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金融诈骗犯罪亦将呈增多趋势。预防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卫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基本原则,坚决打击日益猖獗的金融诈骗。  相似文献   

7.
金融诈骗是一种新型犯罪,属于白领犯罪,高智能化犯罪。诈骗方法名目繁多,高科技化;发案率最高,损失巨大;内外勾结,共同犯罪;携款潜逃,偷渡出境。分析了金融诈骗的5个特征,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晔 《决策与信息》2010,(12):29-30
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偷逃高速公路的过路费。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在行为结构上与传统的诈骗财物的犯罪有所不同,这种行为究竟是否归入诈骗罪范畴存在疑点。从法益理论来看,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同样侵害了权利人的刑法法益,即由于诈骗行为的发生,权利人无法依据民法对较大数额的财产进行救济。我国需要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改为“财产”,使其包含“财物”和“财产性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朱梦阳 《经营管理者》2013,(4X):275-276
绑架由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各国刑法典中一直是作为重罪进行惩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拜金主义等思想的盛行,绑架犯罪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绑架罪被规定在刑法的第239条,并且《刑法修正案(七)》对于第239条又进行了法定刑上的完善。但是,由于犯罪手段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对于绑架罪的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刑法典中关于绑架罪的规定入手,比较我国的绑架罪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刑法典中的绑架罪,希望能对完善我国绑架罪的有关规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猥亵妇女罪以及猥亵儿童罪是新刑法分则中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关于猥亵类犯罪的一款规定,是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突破。而关于该类罪中对于“猥亵行为”的认定,却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本文力求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对“猥亵行为”的认定做深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11.
李赪 《决策探索》2014,(16):80-83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12.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当代各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本文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结合实际中处理贪污贿赂犯罪遇到的罪刑失衡问题,分析现有制度的缺陷。在设想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总的适用原则基础上,为贪污贿赂犯罪的刑罚配置以及程序完善提供可行性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通称为法人犯罪,它原于英国,为英美法系的一个基本制度,并于本世纪中叶逐步得到大陆法系各国的认同和适用。而我国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长期以来不认为单位是犯罪的主体。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法人制度日趋发达和完善,而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公益,侵犯社会生活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关于引进和确立法人犯罪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全国人大在立法时考虑到“单位”比“法人”的外延更广,将法人犯罪制度界定为单位犯罪,规定于海关法和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司法机关已据此规定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判例。本文拟就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通过明文规定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和其他定罪量刑原则以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系列条款,较好地体现了人权保障机能,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人权保障机能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死刑条款较多,与现代刑法应有的人权保障机能之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刑法的若干人权保障法条存虚置现象。  相似文献   

15.
卓妍  钟筱红 《管理与财富》2009,(11):122-123
海盗犯罪作为人类的公敌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古至令许多国家、相关国际组织对海盗犯罪在国内法、国际法上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目前国际上打击海盗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是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而且我国国内法中没有海盗犯罪的相关立法规定,因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成为我国惩治海盗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但是我国国内法对国际法的间接适用模式,使我国关于海盗犯罪的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关于“海盗罪”立法缺陷以及完善对于我国海上航运利益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中并不存在"职务犯罪"这个罪名,它只是与现行刑法所规定的数个罪名相对应的一类犯罪行为的总称。为何会出现这类犯罪现象?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职务犯罪的概念、现状以及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的论述,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片面实行犯是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犯罪问题,是片面共犯的基本类型之一。运用共同犯罪理论来规范该类犯罪现象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罪行均衡原则,并不违反“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8.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和分则都对其做了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该类犯罪也很常见,多发,但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认识上很不统一,存在诸多分歧,笔者认为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聚众犯罪基本问题的把握不清。“聚众”的认定在聚众犯罪基本问题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众”的范围及“聚众”的法律性质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期对达成共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刑法将个体工商户犯罪认定为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挫伤了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是照搬了民法通则的规定以及受重集体轻个体观念的影响。要更好地发展个体经济就应该重构个体工商户的犯罪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均对此问题存在争议,虽然“诈骗说”在其中占有通说地位,司法实践中也同样大部分认定诉讼诈骗行为为诈骗,但是诉讼诈骗行为并非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三角诈骗特殊形式的构造。法律漏洞问题不应依靠有争议的结论来解决,而应由完善法律来得到问题的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