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中国当代写作学的操作性理论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该承认,中国当代写作学至今仍然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因而仍然停留在学科建设的草创阶段。首创阶段的学术理论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学科范畴缺乏稳定内涵,并且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不能构成自治性,亦即不能互相补充。互相说明,互相支持,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理论上的层递性和系统化。任何成熟的学科理论其基本概念,或者基本范畴都应处在一种严格的逻辑关系之中,既不能任意抽出,也不可随意插入。很明显,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基本概念距离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虽然,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写作学的各类教材纷纷出版,据估计…  相似文献   

2.
文章写作学和应用写作学(为应用文章写作学)是写作学中两门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文章写作学的“文章”和应用写作学的“应用文”是文体分类学中两个不同的文体类概念,它们的含义、特点和所包括的文体内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李道荣在高校教写作十多年,对当代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可谓了然于心。鉴于写作学界对中国古代写作学研究的薄弱,于是他便由当初的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转入中国古代写作学的研究,并立志写出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写作学研究的学术专著,这无疑表征出他的志存高远。但是,要在古代写作学的系统研究上登堂入室,并窥其堂奥,谈何容易。道荣硬是凭着一股执拗的求索精神,钻研数年,拿出了一部令学术界同行颔首的近三十万字的专著《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值得庆贺。《概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构架新颖,体系完备。一般…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写作学,在艰难的探索中步入了二十世纪末,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座标点上,面对新世纪的大门,有必要对本世纪写作学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以便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一、本世纪初,现代写作学的萌生阶段在世纪初的社会大动荡中,写作学作为文化变革的一部分,从传统的写作理论中脱胎,悄然萌生。清末民初,梁启超的“新文体”标志着写作实践的革新方向,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等著作,显示了写作学的独立品格,阐明了写作法则与个性创造的关系,以科学的观念划分了文体,并在“写”的指导中引…  相似文献   

5.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当代写作学的发展趋势王海兰当今社会出现的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向人们提出了空前的高知识、高智能的要求,并以狂飙突进之势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写作学这一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震荡而步入新的探索和创造阶段。写作一向是社会知识传递和信息流...  相似文献   

7.
李重华 《北方论丛》2003,(5):129-130
写作研究是研究人们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创造规律,从而使有志于从事写作或写作研究的人更快地掌握这种规律写作。而就现实而言,人类的写作能力正面临着迅猛崛起的现代化传播技术即网络技术的挑战。目前写作研究的现状是传统写作学、当代写作学,近年又出现了电脑写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人类心灵世界的高级智慧。写作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是立足于写作的基本特性而确立的。写作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一门关于人类精神生产的主体建构原理的学科。人本主义写作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写作主体的发生成长规律及其历时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学术思潮由科学主义转向文化主义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写作学处于急剧发展的蜕变时期,在青年写作学学者业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走向学术舞台的时候,由中国高等院校的一群写作学青年学者发起的“中国写作学界首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1988年8月,四川乐山),将对中国写作学的发展产生强烈的震荡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非构思”写作理论对写作学“构思论”的观点的质疑,“构思论”写作学理论在中国的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和它自身的矛盾之处,论述了“非构思”写作理论产生的背景、渊源,强调“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本土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与作者的和谐共生关系指明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兼有的双重身份,实质上是提出了构建翻译写作学的理论体系。翻译写作学的构建需要借助写作学的基本原理,在翻译过程中采纳并运用写作学"感知—运思—表述—检查"的核心机制,整合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从西方经典语言学中,包括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等直接受益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思路,并融合中国传统译论基于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所提出的译事标准,明确翻译写作新过程,完善翻译写作学的基本建构。构建翻译写作学的目的即是对译者和作者长久以来身份之争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为实现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真正结合而提供了途径,旨在呼唤对高质量翻译的重视,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福磊 《中州学刊》2005,(6):230-233
现代写作学科在新时期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六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争鸣和讨论,相继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促进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写作理论文化建设的进步与繁荣,构建了现代写作学的理论范畴新体系,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由"术"到"学"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3.
"写作学""、中国当代写作学"自然都是关于写作的"学问",这都是业内人士的习惯用语是不存异议的。但若断言"中国当代写作学"之"成熟",而且提出象征其"成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就大有商榷的必要。因为无论何种论断都要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都要令人信服的,尤其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无比快捷、渠道无比多样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一、写作 :“学科”与“术科”之争写作学作为一门学问 ,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从远古的“结绳而治”到今日的计算机写作 ,前人不仅以其大量的写作实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篇章及案例 ,而且在写作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但是 ,迄今为止 ,在我国教育部编制的学科建设目录中却始终没有“写作学”的一席之地。高等教育中自然没有“写作学硕士点” ,研究写作的高层次人才只能屈就在“文学理论”或“语言学”的麾下。长期以来 ,写作究竟是“学科”还是“术科” ,始终是写作界同仁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主张“学科”的强调 :写作学是研究写作…  相似文献   

15.
“学”的格局“学”的规模 “写作学”的奠基之作 新时期以来,写作教材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打破了几十年来写作教材数量既少又乏变化的陈旧格局,在这一新潮中,开风气之先,而且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推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同志等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之后,刘锡庆同志又研读精进,不断更新,先出版了《写作通论》,后又有《基础写作学》问世,这是一本写作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写作学的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文章写作学,在中国大地上重新崛起。它如同一座山峰,引人瞩目;如同一支河流,注入四方。评述和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章写作学,对于繁荣当代中国文化,进一步振兴文章写作学科,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国是个文章大国。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文章,浩如烟海,累累无数;研究文章写作的理论著作,也是林林总总,丰富多采。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除了论述文学创作的文论之  相似文献   

17.
孙华岚 《理论界》2007,(7):157-158
写作学是研究写作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文章制作工艺的理论教学和训练、实验,使人们直接掌握写作行为规律,获得良好的写作行为方式,迅速提高人们的写作行为能力。完善作为广义行为科学学科群的组织元的写作学,不仅是现代人传导、反馈信息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使然。  相似文献   

18.
刘凯副教授     
刘凯 ,湖北省麻城市人 ,1 96 5年 6月生 ,中共党员。 1 987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 ,同年到西藏民族学院工作 ,期间曾于 1 990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学习写作学硕士学位主要课程一年。现任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副教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办公室 (院长办公室 )秘书科科长 ,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西藏民族学院写作研究所副所长。刘凯同志热爱民族教学事业 ,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 ,先后承担过基础写作、实用写作、秘书学、写作训练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 ,坚持开展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 ,先后在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写作的作用和意义越显重要和突出,那么研究写作规律、写作技能和方法的专门学问也就诞生了,八十年代末以来,写作学、文章学理论著作层出不穷,然而大多数理论著作仍然停留在过去主题、题材,结构等“八大块”的旧框框、旧体制上,真正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著作并不多。南京大学中文系王继志教授撰写的《现代写作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既改变了以往“八大块”的框架模式,又不完全同于“四大块”的结构体系,它是一部近年来写作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文风特色浅析胡素贞,李玉萍《邓小平文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灿烂的光辉。”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必然有重要的写作学价值。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