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2.
孙犁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荷花淀》作为最具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的代表,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意境的描摹还是结构的勾勒,无不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沉淀着不尽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荷花淀》作为“荷花淀派”的典范之作,正是对作家孙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人生哲学的极致书写。  相似文献   

3.
《芸斋小说》是晚年转向散文创作的孙犁向读者奉献的惟一一本小说集。作家怀着 仁慈的警世之心,把他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对人世百态的领悟从容地概括熔铸在一个新的形象系列之中,充分显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芸斋小说》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随着时间的陶冶,人们必将深刻地认识到,《芸斋小说》是孙犁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堪称一代文学大师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5.
<芸斋小说>是小说家孙犁的绝唱.在<芸斋小说>中,孙犁勇于直面现实,终于以深邃的思想,把浮世百态从容地熔铸在一系列完全崭新的形象之中,充分显示出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芸斋小说>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境界,表现出了独有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孙犁小说中隐含着"聚-散结构"。其抗日小说是民族突围,核心是"聚",叙事模式是"拟家结构";土改小说是政治突围,核心是斗争,叙事模式是"聚-散结构";芸斋小说是个体救赎,核心是"散",叙事模式是碎片式结构。由聚到散,是孙犁小说呈现出来的总体叙事模式,并在土改小说中得到最生动具体的演示和说明。土改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聚在一起,但聚的目的是"分":"阶级划分""平分浮财""斗地主分田地"。在聚散结构里,各种力量胶着、斗争,社会系统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7.
孙犁的写作风格曾经被批判,说其美化战争,但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荣誉。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他那清新淡远富于诗意的风格,给人以恒久的魅力。孙犁写的荷花,那是一种富有中国古典情结的花,孙犁用荷花来写战争,写得清新抒情,残酷的战争和纯洁美丽的荷花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情美,人性美。这不,最平常的被人忽略的菜花,在孙犁的笔下,也能让我们读到深刻的家园之思,父子深…  相似文献   

8.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文革”受害者之一的孙犁在席卷整个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汹涌浪潮中却成了远远独立的边缘人,且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较之于青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孙犁创作的外在原因当然是时代风云的动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内在的重要原因则是抑郁症的纠缠。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痛苦致使孙犁无法面对曾经的伤口。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上世纪90年代的孙犁更是陷于日夜整理旧籍的强迫症中,画地为牢,逃避现实,直至离世也未能走出曾经的阴影。  相似文献   

10.
一 孙犁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犁的创作特色。他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犁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一定程度上受到流行的宏大叙事的影响,但是,整部小说的叙事和结构稍显散漫、局促,给“革命历史叙事”留下了“破碎”和“裂痕”.重读这篇小说可以了解孙犁的“思想和情感”及创作个性,它还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历史、作家个性与主流话语之间紧张又微妙的关系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2.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绝的文学家。孙犁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民族解放战争和生产合作化运动,时代风雷激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冀中平原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凸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如一首首长诗优雅而清丽。孙犁小说的诗意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里,有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分野.前者如雷霆轰鸣,长风出谷;后者如云霞舒展,泉流幽咽.反映在文学上,就形成了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孙犁的小说较多地继承了阴柔之美,他往往用“生活的诗”和美来反映时代风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孙犁的小说,象一幅水汪汪的淡墨水彩画和带露的鲜  相似文献   

14.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15.
韩浩月 《社区》2008,(11):17-17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轻杂志”,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可能是因为它们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轻便。然而,这些杂志拿在手里,阅读完毕,倒有一股“飘”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镜花缘》、《花月痕》等小说广泛存在“榜”现象。“榜”在小说文本里或于开篇做个总体的预见和暗示,或于小说中间做相关的提示,或于小说的结尾处做一个总括。“榜”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统筹起来,从而起到介绍人物与人物定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重点分析了“榜”在小说文本中的概况与特征,探讨“榜”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风格翻译的原则问题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刘重德教授提出的以“切”代“雅”的风格翻译原则作了具体评介,论述了“切”字作为风格翻译原则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切”字原则完全适宜于各种文体风格的翻译,不但适宜于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不同类型的文学翻译,而且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科技文献翻译.“切”宇原则,切合实际,恰如其分,是译者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文学从其呈现出来的特点来看,可分为唯情式与实事式两种类型。唯情式乌托邦将审美作为最高功利性,力求通过“艺术化图景展现”方式,去改造人的精神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实事式乌托邦着眼于对社会形态与制度的关注,体现着理性建构秩序的“救世”情怀。反观上世纪40年代文学地图,孙犁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轻灵”审美旨归与赵树理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救世”理性追思可以算是这两种乌托邦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指出了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作意好奇”、叙事委曲、语词华丽。然而唐传奇中也不乏风格刚健、精炼简约、颇具“风骨”审美特征的小说。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与深邃见解,并在生活中吸收乡土文明的精髓;积极进取却又能心静如水的心态,以及在此心态下经历的一种波折的人生,构成了孙犁人格的全部.而他的作品中谐和浪漫与现实的创作风格、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以及实现了乡土小说由冷峻伤愁到乐观豁达的转变,是孙犁小说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孙犁小说的这些特色给北国带来了一股"婉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