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丹耕 《金陵瞭望》2008,(22):20-21
[事件聚焦]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通讯社当天将其转发全国。《新华日报》于5月12日全文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报纸也陆续予以转载。随后,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20年前,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高潮中,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以及东道主安徽劳动大学于1978年10月15日至11月5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了全国首届西方哲学讨论会,哲学界简称“芜湖会议”。来自教学、科研、出版和新闻单位的代表共...  相似文献   

3.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思想僵化状态,直接导致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没有那次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有2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此本刊特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中立教授的文章,以之作为对“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苏州大学历史系和江苏省史学会发起召开的全国首届左宗棠历史评价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3日至16日在苏州大学历史系举行。遵循党的“双百”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代表们对左宗棠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在左宗棠的评价上取得了突破。同志们一致认为左宗棠功大于过,是个应予基本肯定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文科学报”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7日至11日在苏州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理事和应征论文入选者共128人。大会开...  相似文献   

6.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 2月 8日至 1 0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全国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社政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 2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郝立新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刘大椿教授主持。研讨会集中了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意见 ,同时启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到石河子大学来讲讲真理标准讨论与改革开放,主要想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为什么要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搞改革开放 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就不会发起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个逻辑关系要清楚。真理标准是破除“两个凡是”的,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目的是全面拨乱反正,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开辟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周年,促进“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深入,加强学科交流,活跃学术空气,我校政教系在今年5月28日组织了一次“生产力标准”研讨会。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产力标准的概念、内在规定性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和其现实意义等许多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1904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林传甲先生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黄人先生各自独撰的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了。为纪念“南黄北林”的学术开山之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苏州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于苏州大学联袂隆重举办了“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1904-2004)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韩国、港台地区与大陆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的代表近 150 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时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教授代表两院系致开幕词,白伦副校长代表苏州大学致欢迎词,与苏州大学同根同…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4日,我院举行了纪念“七七”抗战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应邀到会的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兄弟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我院师生一起,着重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就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关系,以及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重新抬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州大学、苏州市政协等单位主办的“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7日至9日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和日本、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150人与会。提交论文近90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钱伟长及江苏省、苏州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兰州大学历史系、江苏省史学会、江苏省社会教育学院北京校友会等单位和个人、群众团体发来了贺电和贺信,现居台湾的钱穆先生的夫人钱胡美琦女士向会议捐款以示纪念。这次学术讨论会对顾颉刚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方法等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撮  相似文献   

12.
5月18日,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宣部出版局、教育部社科司、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大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回顾并总结了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充分肯定了高校学报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期刊群,服务于中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为培养和扶持学术人才,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大会还宣布了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奖结果,表彰了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相似文献   

13.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文科学报”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7日至11日在苏州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理事和应征论文入选者共128人。大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1月19—23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内容涉及学术回顾与学人纪念,中外政治、经济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兹将其研究与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省作协、苏州大学、苏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陆文夫作品学术讨论会于三月二日至六日在苏州召开。这次会议,在筹备和召开期间,得到了苏州市委、吴县县委和苏州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致使大会胜利召开,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闭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报刊总编和编辑等共66人。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范伯群副教授作了中心发言。大家在认真探讨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回顾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场讨论本身的认识,而且对正确理解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顺利地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从未科学解决过;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真理标准大讨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庆贺黄楠森先生85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防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分别代表北京大学校方、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致辞,对黄楠森先生85华诞和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庆贺。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时代研讨会”综述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政治系联合主办的“1994年全国‘哲学与时代’研讨会暨社科系统哲学所所长第四届年会”于1994年11月12日至15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会议以“哲学与时代”为主题,就哲学的现状和哲学工作者的使...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苏州大学中文系明清诗文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于1983年12月17日至22日在苏州市姑苏饭店召开。这次会议得到苏州市与苏州大学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全国有五十余名清诗研究专家、教授及中青年教学、研究、编辑人员出席了讨论会,同时还有三十余名有关同志列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