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概念不能局限在静态考察上,而应从动态上把它看成是由矛盾推动发展的过程。概念的本质就是矛盾,概念包含有许多矛盾,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比如;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矛盾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统一;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2.
和谐辩证法是“和而不同”,而矛盾辩证法则是“同而不和”。矛盾辩证法适应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而和谐辩证法则适合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和谐辩证法的提出,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的产物。在矛盾辩证法中,矛盾在方法论体系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而在和谐辩证法中,矛盾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和谐辩证法强调差异互补、合作共赢,倡导宽容、包容、兼容,努力防范、限制、克服矛盾,化矛盾为差异,从差异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3.
一个班级,往往存在着若干矛盾。若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班集体就会形成好的风气,为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否则,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班级管理就必然陷入混乱,学生也就失去积极向上的环境。概括起来,班级工作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方向性和阶段性的矛盾、内在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矛盾、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的矛盾、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的矛盾、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的矛盾。班级管理者应在化解上述矛盾方面下大气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矛盾,它们虽然并存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彼此互相联系、制约,有时甚至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完全不用的社会矛盾:前者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冈性质的矛盾的混合体,从社质来看,有非对抗性的矛盾,屯有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反映这种制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话矛盾的统称,从性质看,都是非对抗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4个问题。其一,矛盾群体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方式。这是由它所处的位置、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它是客观事物的直接本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二,矛盾群体的基本属性是差异性和联系性。差异性是对立性在较浅层次上的表现,联系性维持矛盾群体的存在和产生矛盾群体的功能。其三,矛盾群体发展的动力是协调功能。差异性产生动因,趋平动势形成功能,协调功能推动矛盾群体的发展。其四,对矛盾群体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对客观事物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理论为实践服务,有助于丰富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6.
侗戏《金汉烈美》通过男主角在“行歌坐月”,中引发的感情纠葛和婚姻矛盾,反映了侗族婚姻制度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既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截然分离。两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学校教育运作过程中一对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任何一对矛盾统一体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支配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原先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退居为出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到主要方面,这时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事物发展的方向也会改变。但是,无论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构成统一体的次要方面总是客观…  相似文献   

8.
股份公司两权分离后,在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所有者集团和经营者集团之间形成了一种集中体现在公司理财行为之中的利益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公司理财行为矛盾,损害了所有者集团的利益。本文通过对我国股份公司理财行为矛盾现状和成因的分析,认为解决理财矛盾的基本方法应是制订一种能使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对经营者业绩实施科学考核的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9.
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言不逮意”的文意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包含了多个层面的矛盾,其中突出的表现为语言符号的单一性与语义的丰富性(非线性)之间的矛盾。陆机在艺术构思的层面上探讨了如何解决文意矛盾,并提出了“立警策”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丰富和继承了陆机的理论,在《隐秀》篇中提出了“隐”和“秀”的文学创作技法,这一技法的提出对在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解决文意矛盾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利益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朱奎保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日益明显地突出出来,这种利益矛盾决定着人民内部其它矛盾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学习和运用利益矛盾的运动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11.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史学处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终结时期,深入研究、把握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史学,对于认知和建构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近十年来,学术界在清代史学史领域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绩斐然,成果突出。具体表现在对清代史家个案研究全面化、对清代史学历程的总体和分期研究、对清代史学流派研究的深入、清代民族史学研究的初步开展四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同乐院燕青搏鱼》中的燕青,是一个平民化的英雄人物,燕青形象更多的表现梁山好汉为民除害的侠士义气。《水浒传》里的燕青,是一个忠心耿耿、机智灵巧、了身达命的贤才,性格比元杂剧里复杂,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水浒后传》沿袭《水浒传》里燕青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出谋划策、智勇过人的非凡将士,一个出类拔萃的军师。  相似文献   

16.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海陆军惨败。为挽救危局、维护统治,清政府转而裁绿营、改军制、编练新军。新军在晚清特殊社会变革中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在各种社会事务与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颠覆清王朝及刷新中国政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其在随后社会发展进程中渐为各派军阀武装之主力。  相似文献   

20.
清词史论纲     
不到三百年的清词,名家辈出,词派纷呈。其分期,前人或“三变”或“三期”,然可商之处尚多。如果综考词风的转变、领袖词人的出现、时代风会、各类批评等诸多因素,可将清词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六段,能较明晰地把握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