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 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为前四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它的研究几乎代不乏人。这里仅对本世纪近百年来 《三国志》 的研究进行一次系统地耙梳整理, 并按编年排列开来。这不仅对 《三国志》 研究意义重大, 而且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旧唐书》和《新唐书》是反映同一时代内容的纪传体史书。由于两《唐书》的产生时间和主编者文学修养的不同,使得两《唐书》具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比较入手,通过传主归属位置的变化来探究《新唐书》的尚德倾向以及造成此种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余光煜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1):185-188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在历史学及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颜师古的《汉书注》在疏通《汉书》文字、解决《汉书》阅读难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颜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从而说明颜氏《汉书注》在训诂学、文化史等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常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并称为《史》《汉》,二书不仅齐名,而且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两书的作者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司马谈、班彪在思想学术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司马迁和班固是在父辈搜集、撰写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事史书写作的。他们的生平遭遇也有近似之处,他俩都经历过囹圄之苦,然后才得以完成自己的著作。从《史记》《汉书》的体裁来看,都是纪传体史书,《汉书》的前半部分(即汉高祖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基本上…  相似文献   

5.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蒙古秘史》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它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成为记述蒙古族历史最早的典籍。而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因素,如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对鹰、狗、马的尊崇与偏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与饮食文化等,已经成为至今还在北方草原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胡家骥 《理论界》2015,(2):121-125
断代史形式的确立既意味着班固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转型。《汉书》创立全新的官方史学范式。一方面它开创了记载单一王朝兴亡的断代史形式。既突出王朝的正统性,又便于保存官方政治文献。另一方面《汉书》改造了《史记》的叙述模式,削弱叙事性和个人色彩,创造出切合官僚制度运作方式的历史书写形式。这样,纪传体史书最终成为来源于王朝政治记录又服务于王朝政治运作的史学形式。班固史学思想的转变以及《汉书》的体例体现出东汉初期政治局势以及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晏子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春秋》的记整个国家之事,发展到《晏子春秋》的专记一人,体现了战国时人对个人价值和重要人物历史作用的肯定和重视。这种写作体例对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它既不同于先秦时期思想哲学类著作的重在思想阐发,也不同于其它历史类著作的记整个国家之事,而是集中笔墨于晏婴一人,记其言行轶事,并塑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先秦散文著作中独具风貌,启发并滋育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郑樵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对经学义理的研究,大抵循“考辨—传—略”的次序,考辨一部经书的核心问题在先,次则为此经作传,最后以《诸经略》总括诸经义旨,“略”的形式由此生成。在经学义理研究的牵引下,郑樵着力于对经学知识做专题研究,并撰成专门著述,此举具有“经学知识的解放”意义。在党禁、学禁加重的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多次向官员、朝廷献书,希望获朝廷之命编修纪传体通史,在此过程中郑樵逐渐总结会通思想,并在向宋高宗奏对后,改造专门著述为《通志》之“略”,完成《通志》的撰述。《通志略》集郑樵毕生学术内容、形式及意义之大成,具有化经为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新型历史撰写结构,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史学模式。它选取人物的原则是以人体现的价值为本,不以成败论英雄,不随世俗论是非,充分肯定人物的历史作用,表彰个人奋发有为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峰 《人文杂志》2012,(1):144-149
在纪传体"正史"中设立书志始于《史记》,《汉书》继之,至唐修《五代史志》,更标志着"正史"书志的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五代史志》主要反映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同时在典制的叙述中,史家提出了对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与朝代兴亡之关系,重视揭露封建社会刑法的残酷性。这些成就构成典制体史书向前发展的动力。史学演进至中唐时期,无论是时代环境、政治发展的需要,还是史学自身重"通"的内在要求,都呼唤典制体通史的出世。而《五代史志》的修撰实践,恰好在编纂体例、著述旨趣、史料内容等方面为杜佑纂修《通典》开辟了道路。因而可以认为,《五代史志》在历史编纂上架设了一条从"正史"书志向典制体通史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刘海波 《天府新论》2012,(5):128-132
刘咸炘所著《史通驳议》,于批驳中寓卓识,通过批判刘知幾的"六家二体"说,阐明了史体嬗变演进轨迹;摆脱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束缚,辨析了纪传体史书中"纪、表、志、传"的不同功用,对"史体论"的探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惟如此,该书通过阐发与总结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藉以回应了西方史学的冲击,并批判了"新史学"的偏颇之见,折射出一种民族史学本位意识,是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姚振文 《兰州学刊》2008,(11):15-16,44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