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无缘,似乎成了资产阶级学者的专利.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学界开始研究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研究大概包括以下五点.第一,对人性概念的厘清存在着两种争论.一是人性是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还是指人与其他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二是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第二,考察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包括理论来源以及概括为五个阶段的过程.第三,重点讨论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内容和特点,并且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概括,有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性观.第四,在前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性观作出了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人性观对人性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第五,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探讨了马克思人性观的意义.除了国内学界的研究,目前尚未查到对马克思人性观进行专门研究的外国著作,或者是将马克思人性观作为一般性人性观研究中的观点之一进行讨论,或者是在研究马克思理论时,将马克思的人性观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人的行为总是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终极目标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的有机统一。但是,人的行为终极目标人性呈现出四大人性原则。坚持人的行为终极目标的四大人性原则,人的行为终极目标人性就会充分实现,人的行为终极目标一定变成现实。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人     
人的目的行为主体观认为:人是直立有文化的(样),在其整合力和需要推动下,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环境制约下(因),进行自觉盲目-理性非理性、自由被动、品质各异的(样)价值目的行为的主体(质);是以动物和人之猿祖的进化为前提,伴随着口语等本体文化和工具等对象文化的创造(因)进化而来,并在竞争与协作中(样)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主体(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人性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学者们对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性的特征、人性的善恶、人性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观点,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人性观是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点。西方管理人性观先后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对应形成了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立足于人性观的嬗变,把握管理理论的变革,有助于探寻符合人性需求特点的有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67名高中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当事人中心疗法)和认知学派(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疗法)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曾经对名称和事物的关系问题进行过深入地探讨。“本质论”者认为事物的命名取决于事物的主要特点,名称和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符的联系;“约定论”者则认为事物的命名取决于人为规约,事物的名称和事物之间没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虽然他们对名称与事物关系的探讨是从政治、哲学角度提出的,但却孕育了朴素的语源学思想,对中国和古希腊科学语源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它既是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又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复杂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展的“人性自私论”大讨论中,产生了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文章就自私的涵义、自私的人类本性、自私的存在社会形态、自私的动力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全球伦理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全球伦理是避免相对主义的伦理,是相对于区域性伦理而言的、普世同质意义上的、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是"全球意识伦理",指向全球性共同问题的、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伦理。  相似文献   

12.
超越全球伦理与国家利益的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日益凸显出全球伦理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这却丝毫不能否认不同国家主体对其自身利益的价值诉求。究竟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如何处理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全球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不同观点在方法论上的对立。解决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存在的问题,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其方法论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有关"普遍伦理"的可能性讨论,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事实上,无论是"归纳意义上的"普遍伦理,还是"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普遍伦理,都面临着理论困境和现实障碍。全球问题的特征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伦理冲突,必将促成全球责任意识伦理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创建全球性品牌,企业需要权衡标准化/本地化上的决策。从全球伦理准则的观点来看,企业需要建立全球统一的企业伦理规范,并以此作为在各个国家市场中计算各项资源单位成本和产品单位收益的标准,进而决策在各个东道国市场中的标准化/本地化问题。只有这样的决策才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树立较高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才能使企业创建全球性品牌。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困境问题使传统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全球性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兴起。西方理论界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关于全球治理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模式、文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各国政府、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等也纷纷转变传统的行为模式,为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气候伦理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伦理是否成立?这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气候问题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如果气候变化只是或主要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为此而设计某种伦理应对就必定落空;如果气候变化一定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伦理就有了存在的前提。第二,气候变化是自然科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如果全球变暖是一个政治陷阱,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国际伦理,而不是气候伦理;如果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完全相干,那么,气候伦理的前景无限。第三,全球变暖是不是一定会导致恶果?如果不会,则不存在气候伦理问题;如果会,气候伦理是个体性伦理还是集群性伦理?这是一个需要争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与全球伦理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课题与伦理道德有密切关系。关涉人类命运的诸多问题,需要在全球伦理的对话和指导下去解决。建立全球伦理,是古老而常新的价值追求,至今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理想性,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经济技术层面和文化及信仰层面参与全球伦理对话很有必要。全球伦理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形成,有助于消解和平与发展及“文明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勾勒出了一幅自由主义的政治图景。然而,这幅图景的合法性仍依赖于“无知之幕”的形式论证。其实,如果抛开单纯的伦理视角,引入历史的维度,我们就可以看到“无知之幕”只是与特定社会条件相适应的,这就导致了同样的论证方式无法推衍出《万民法》中的全球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全球上层建筑"的现实要求、困难及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建立的可能性,在于满足两个内在逻辑条件一是其理论构架应以主体际为基本向度,二是将"主体自然客体"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在交往实践观中形成的"主客主"结构,能够满足环境伦理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条件,使环境伦理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