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讨论了在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内容包括:扭转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管理分割、市场分割、户口分割、就业分割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促进人口、土地和资金等3个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看,制度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制度障碍,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促进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速在现有小城镇、县城集中发展工业,实现城市化,有利于发挥小城市的聚集功能与规模效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的转移,帮助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政策成为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羁绊。政府应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创新,克服各种障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农村城市化 ,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推进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一要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 ,就业制度和城市行政管理制度 ;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和融资体制 ,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创新农村教育制度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密切相关,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是决定其转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调整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及目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进城民工培训,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城市化制度的变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城市化制度的变迁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强制型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变迁,前者使中国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后者使中国城市化走上了快速发晨的轨道,但仍未改变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局面,因此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加快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民主监督中的非正式制度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制度成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兼容程度。现实中,农村非正式制度对于农村民主监督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民主监督发展的正效应,也有阻碍民主监督运作的负效应。消解非正式制度的负效应,需从培育村民现代性理念、强化村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程度、塑造农村民主监督氛围等方面予以努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我国的乡村城市化受制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建国后的“城市化抑制”时期,来自农业的积累使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得以建立,但也导致了如今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新时期下,制度上的创新使城乡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宁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创新机制,构筑新型的城市化体系,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也是当前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宁波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解决途径及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等分析,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的短短几年后 ,国内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短兵相接的竞争 ,使得国内银行业势必经历一个金融创新高潮。由于不同银行业的体制和业务特点不一 ,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产权、组织与风险等内部制度约束不力和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监管理念与方式以及法律体系等外部环境制约是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主要困难。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机制、注重人才培养以及改善中央银行的监管和健全有关法律体系是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创新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路径依赖”的理论 ;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状况及信用社改革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 ;利用制度变革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的方向进行了设计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教育保障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这显然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策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结构、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强化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现实情况 ,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提高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造就善于组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是制度创新最主要的主体 ,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转型期 ,政府在制度的创新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也有自身的缺陷。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 ,政府要做的是为市场活动主体的制度创新提供一个既有严格规范又有一定自由活动空间的制度框架 ,从而构建一个以政府的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市场的制度创新也充满活力的制度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承担着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转移人口素质的双重任务。但福建省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分析提出(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3)以灵活实用的短期培训为主,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形式;(4)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5)分类指导,稳步增加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等若干建议,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区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和政府补贴对微观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鲜有学者探究它们对整个行业创新水平的总体作用效果。基于中国制造业所处的“大而不强”和粗放发展窘境,文章将国家专利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从中观层面检验机构投资和政府补贴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文章首先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进入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创新数量,但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创新路径存在差异,机构投资对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的促进效果明显低于低技术部门;政府补贴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抑制了制造业创新。基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的检验结果与基准检验结果一致。为进一步分析机构投资通过何种路径去影响制造业创新,文章以研发费用和创新效率为中介变量,通过逐步法检验表明,机构投资可以引致研发费用的增加,并提高制造业创新效率,而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有负向影响。产业的集聚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将产业多样性集聚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考虑其在机构投资和政府补贴发挥作用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多样性集聚会抑制机构投资的正向效果,增强政府补贴的负向效果。文章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国家专利数据库、清科机构投资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多个微观和中观数据库进行匹配汇总,从产业层面研究了机构投资和政府补贴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还考虑了区域企业间相互作用可能存在的交互影响效果。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文章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创造良好的机构投资环境,引导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推动创新;加大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研究机构等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促进实质性、高水平创新;制定更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减少寻租行为;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将多样化的集聚转化为市场的发展优势,培育产业链集群协调创新。  相似文献   

20.
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多元利益矛盾的交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从而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规模和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使新型城镇化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剖析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产生原因,建立有效的防范与治理机制,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保障与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