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汉语词尾“头”萌芽于汉代,生长于魏晋以降,隋唐五代大发展,元代形式进一步多样化,是由汉语“头”的本义虚化而成,是伴随着汉语复音词化趋势生长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则”类副词,如“都则”、“多则”、“敢则”、“总则”等.其中的“则”是副词词尾,约产生于元代,是中古副词词尾“自”的同音替代字.词尾“则”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得到发展,在元代昙花一现后便渐趋衰亡.  相似文献   

4.
词尾“头”是由实词“头”演变来的。这样的“头”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个构词成分的词尾,同时又是个语法形态。动词“念”加上“头”就变为名词“念头”,形容词“甜”加上“头”就变为名词“甜头”,这样的“头”没有词汇意义,却具有变动词、形容词为名词的语法意义。“眉头”、“舌头”中的“头”虽是构词成分的词尾,却只是使单音名词变为复音名词,并不能改变“眉”、“舌”原来的名词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是找不出答案的。“头”的演变历史却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其来路不同:来路有的是语义的,有的是语法的。语义、语法的共同出发点则是语源。  相似文献   

5.
词尾“■■”与“■■■”的对比金忠实本文试图对韩国语表示方式的词尾“”和表示方式的词尾“”,从四个方面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和比较,以示区别。(一)表示方式的词尾“”与表示先后的词尾“”的区别两组的表面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都是n+V1+V2。下面给A组和B组...  相似文献   

6.
《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词尾“然”构词数量多,活动能力强。本文通过对词尾“然”在该书中的使用,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力图勾勒出词尾“然”在该书中的运用概貌。  相似文献   

7.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8.
对照中古汉语中的词尾“自”、“复”,利用电脑文献语料库,列举大量的例证,根据语言事实,详细揭示了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当”的形成、成熟和消亡的过程,判定了“当”的词尾性质,阐明了其在构词、表义和使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满语否定动词“akuu”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 ,有时候做助动词 ,有时候做虚词 ,有时候虚化为附加成分 ;“akuu”没有“ mbi”的词尾形式 ,但它仍然有一定的形态变化 ;“akuu”和蒙古语否定动词“ugui ulu”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和维吾尔语都是黏着语,在朝鲜语和维吾尔语词法结构中,能够产生形态变化的格词尾、复数词尾、终结词尾、词缀等所有附加成分都可以找到互相对应的语法形式,甚至其语法意义和使用位置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宋书》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现调查词尾"然"在《宋书》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五三年至五五年间,中国语言学界曾就汉语有没有词类这个问题展开过大辩论。辩论的阵营分为两派:以高名凯为首的一派主张只有狭义的形态才能分类,汉语的词尾“者”、“了”、“儿”、“头”、  相似文献   

13.
湖南汨罗湘语中的虚成分“里”“俚”“哩”均读[li],主要有5种功能:代词词尾、形容词重叠式词尾、副词重叠式词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助词。它们极有可能是一组同源虚成分,本字都是方位处所义的“里”。  相似文献   

14.
“阿”、“子”、“头”是《世说新语》中最常用的几个词缀,从这些词缀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情况,及与《世说新语》同时代和前代的其他著作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缀有了相当的发展,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词成为当时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中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的很多中土献里没有出现完成动词“已”字。该针对这一现象,从《世说新语》等中土献入手,分析“已”和“讫、竟、毕”的区别:同时,讨论完成貌词尾的“了”如何替代“已”字的问题,进而解释中古时期的“已”字只在汉译佛典里出现而未见于中土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俺"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古音[ηa])经历了复杂的音变过程:“我”字韵头η-脱略,同时由于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我”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又发生了鼻音音变,即“我”音发生了由[ηa]→[a]→[an]的连续变化,因而借用“俺”作为音变后的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俺”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如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的”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的”的语法功用有二种:一是帮助造句的“语法功用”;二是构成新词或词组的“词尾粘贴功用”。  相似文献   

18.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19.
宋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融合的时期,其间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发生了鼻音音变,即“你”由[ni]-[nin],因而出现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您(恁)”与“你”功能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二者还是有叠床架屋之嫌。元代以后,随着汉语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减弱,“您(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其使用的区域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您(恁)”没有能够进入到通语中去,只沉积在个别方言区,如山东鄄城、郓城、阳谷等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哈萨克语动词“体”的构成方法是分析形式(即外部形态),其具体构成是:主要动词词干+副动词词尾+助动词。哈萨克语动词的“体”可分为完成、持续、能动、反身、给予、尝试、起始、突然和即近九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