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代四川文学及其影视阐释中“地域”生成进行描述与比较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地域”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在文学与电视剧中产生了不同意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了地域文化具有的建构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地域文化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巴蜀地域中流传甚广的龙门阵习俗以及撰写方志的传统,是影响现代四川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要因素。方志意识促使四川作家较多地关注本地域的特殊生存现象;龙门阵习俗则影响了四川小说的叙事方式,那种对“故事”的重视,对事件背景材料的展示以及比较自由的插话等等皆可见出“龙门阵”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四川现代作家运用方言土语于小说创作是对四川文学传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意在展示巴蜀大地特有的“初民文化”风貌,其成功源于自觉提炼方言文化的“川语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当中,四川作家洋溢着一股炙人的青春气息,具有明显的青年式的文化心态,这最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及文体选择,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现代性转型的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换.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传统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20世纪初,它替代了传统帝国中皇权主义所发挥的功能机制,在帝国的现代性转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作用主要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个是合法性资源的转换层面,另一个是现代国家机能的建构层面.前者涉及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如何引导人们在观念意识的层面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种现代意识的开启尤其突显在历史观与时间意识的转换之中;而后者则主要是在社会政治行动的层面上实现国家建制方面的现代性转换,现代国家的机能建构围绕“统一民族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涉及“民族”形成和国家权力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在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与这一时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之中所进行的“身份预设”——往往会以传主之“个性”为焦点,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区域文化的视野看四川文学,其巴蜀文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文学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纯性”与“热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3.
民国防区制时代四川的反缠足努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四川的缠足状况与不缠足努力甚少为学界关注 ,本文依据地方档案和报刊资料 ,初步重建 1917- 1935年四川“防区制时代”以官方为主的反缠足努力 ,并通过考察此后四川妇女的缠足情况来验证反缠足努力之成效 ,希望能对整个近代四川不缠足运动的大致进程有更为连贯和全面的认识。与过去“军阀落后”的既定认知相反 ,防区制时代四川一些军事主政者对妇女缠足问题比较关心 ,其禁缠足努力比较积极而且持久  相似文献   

14.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政治和意义危机背景下,儒家思想之“新开展”,不仅在于重建传统儒学的现代形态以推动儒学的再次发煌,而且还预设有建构民族国家的宏大考量,期待通过儒家思想的“复兴”而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和民族国家的复兴,表现出具体历史情境下文化民族主义的关怀内涵和实践品格,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新儒家道德主义历史文化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发现现代四川作家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叛精神,这一反叛精神促使他们冲破僵化的传统观念,在现代文化思潮中多次扮演“时代先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是在丰厚的巴蜀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其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如客观、冷静的写实性讽刺艺术,形象生动、独具表现功能的“川味”方言,以故事性见长的叙事结构等,无不彰显着巴蜀地域文化基因的影响,这是从艺术形式方面对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所作出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深受中国文人忧国忧民传统意识的影响,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改造国民心态、变革社会制度、寻求国家出路紧紧结合在一起,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曼德 《市民》2007,(5):54-57
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没有“臣民”、“游民”和“暴民”的公民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在奴役、对抗和内乱之中。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是我们民族每个人肩上的重任。当代国人不仅应在学校、政府机构、家庭里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的忧患意识与进化论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民族危亡的特定处境 ,使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对来自西方的进化论进行了有益的“误译”与“误读” ,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意义上被接受的进化论 ,对现代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对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