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抗战时被迫流亡印尼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不久突然“失踪”……个中原因,他是一位“以生命作投枪”的爱国主义战士。其女郁美兰在《听母亲说父亲——郁达夫》中,对郁达夫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敌人斗争、被秘密绑架“灭口”的前前后后作了权威披露。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在众多崇拜卢梭其人 ,仿效卢梭写作风格的中国作家之中 ,与之最为贴近的要数郁达夫。时代精神的契合、文学观念的相近、个性气质的投合 ,使郁达夫对卢梭很偏爱 ,并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卢梭”。但是 ,从卢梭和郁达夫的自传中却体现出两者不同的精神内涵。卢梭的自传只是借用“忏悔”的外衣 ,目的就是要突现自我 ,表现自我。与之相比 ,郁达夫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他没有卢梭那样对自我的充分信任 ,他是在忏悔中寻找希望。卢梭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而郁达夫也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胆探索者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自叙体小说”的创作。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意在通过对郁达夫与“私小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这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作家,却长时间受到了言过其实的非议、批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的笔触伸入到一块“是非之地”,对一代青年的性变态、性苦闷进行了逼真、细腻的描写。郁达夫的弱点在这里,郁达夫的成绩和特色也在这里。没有对青年性变态、性苦闷的描写,也就没有郁达夫的小说,这是郁达夫小说的中心内容,也是评价郁达夫小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负责清理创造社出版部的郁达夫,成绩斐然,却仍被其他同人指责为“怠工”。原因就是早在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他同人们的价值趋向逐渐出现分歧,而对出版部工作重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坚持个性的郁达夫成了社团内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于1927年8月15日在上海的《申报》和《民国日报》上登出启事:“人心险恶公道无存此番创造社被人欺诈全系达夫不负责任不先事预防之所致今后达夫与创造社完全脱离关系凡达夫在国内外新闻杂志上所发表之文字当由达夫个人负责与创造社无关特此声明免滋误会”(原文无标点)从此,郁达夫正式脱离了创造社,创造社也随之进入了后期阶段。但是,郁达夫与后期创造社仍有一定瓜葛,甚至发生了笔战,到了最后,郁达夫“和创造社的关系却是恢复了的一(郭沫若《再谈郁达夫),《创造社资料)P.835)。1926年底,郁达夫辞去了中山大学教授和出…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贡献。作者通过对郁达夫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与编辑思想的综合分析,指出“个性化”原则是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核心所在。而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要求,则体现了现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郁达夫现代散文观中的自然融合。至于郁达夫在坚持本土文学表现风貌和学习异域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矛盾与最终取舍,也对后来者不无启发。文章最后指出了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小说中“色情”描写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郁达夫小说中“色情”描写的争论,是郁达夫研究中长存的现象,数十年来,评论的臧否不一。从最近的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上可概括为两种意见,其一是说,郁达夫小说中的这些性苦闷的描写,可以说就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是基于对封建道德虚伪腐朽性的认识,是对封建势力的一种反抗”。另一种意见认为:郁达夫是“用了一种全新的态度(带着民主观念,科学精神的人道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色情’,来处理‘色情’的。”同时也指出:他的“色情”描写,“在美学的意义上,也是瑕瑜互见,精芜杂存的”。显然,前一种评价过高,并且偏激,这既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又不能以理服人。后一种评价实际上是对郁达夫的“色情”描写进行了变相的肯定,但同时又发现了它在  相似文献   

12.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杰出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种独特性和重要性表现在他是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命文学”的突出代表,是人性解放文学的强有力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郁达夫的创作从人的个体生存出发,“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如疾雷闪电一般突破了封建礼教所设置的人性禁区,深入到生命的最基本层次,叫出了源于人性深处的痛苦和悲哀。他以敏锐的感受力,真挚的情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精神,展示出一个被扭曲、被损害的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揭开了一种未被认识到和表现过的人性真实,起到了唤醒人性的作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发端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和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总是榜上双双题名的。郭沫若曾把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与郁达夫的“卑己自牧”并举,称为中国新文坛的“三绝”(郭沫若:《再论郁达夫》)。可是,有人却认为,鲁迅与郁达夫是无法比拟的。我以为,作为同是一个阵营中的战友,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1923年,郁达夫在《海上通信》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友人对他说:“你在中国的地位,同佐藤春夫在日本的地位一样。”他听了叫道:“惭愧,惭愧!我何敢望佐藤春夫的肩背”。诚然,在谈到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初期小说(1925年以前创作)的影响时,我们不应忘记田山花袋,永井荷风和葛西善藏的名字。而佐藏春夫对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无异远远超出了以上几位作家。用郁达夫本人的话说就是:“在日本现代小说家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感伤文化心态沉风郁达夫出生在书香世家,故乡在山清水秀的富春江畔。他微弱而沉哑的第一声啼哭,就铸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被哀怨相缠。“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社会现实,又使他过早地成熟过多地郁郁寡欢.再加之父丧家寒,家境维艰,使他只剩下的一点点母爱也被无情的...  相似文献   

17.
论《沉沦》的“病态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图通过对《沉沦》中郁达夫有意识无意识的“病态叙事”,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蕴;指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主人公大都是“有病”的人,作者采取了“病态叙事”这种方式来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从而揭示五四一代先进知识分子普遍的痛苦和绝望。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郁达夫的“学、思、得”三字理论,认为“学”和“思”是对译者责任心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而“得”,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看,过于理想化,不具备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6日至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承办的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富阳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传统与现代———郁达夫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为中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对郁达夫的生平与婚姻、文化人格与文学风格、古典情结与现代气质、文学创作与文学史定位、域外视野和作品地域特色、作品的宗教情结和情欲色彩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见解,充分体现了当下语境中郁达夫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郁达夫文化身份的重新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