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4年,随着作家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后,随着“底层文学”的被命名,底层创作从边缘地带逐步进入到文学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底层为书写对象:迟子建、刘庆邦、陈应松、孙慧芬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底层。曹征路的《那儿》和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以“我”这个旁观者为故事的论述者,来展开对底层的论述。本文试从作者的这一论述角度来探讨作者创作的立场及其态度。  相似文献   

2.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周保欣 《人文杂志》2004,(2):126-131
新时期文学苦难叙述起源自作家特定经验.苦难的本质即在社会对人的背约,作家们的苦难叙事具有自我救赎的文化含义;由于苦难密切联系着政治社会的宏大叙事,在新的语境下,作家普遍存在对苦难的意义膜拜,创作上"诗到苦难为止",这决定他们的文学叙事缺乏对苦难的审美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4.
广西作家鬼子,以底层的苦难叙事为其文学书写的内在核心,他的小说无论于故事设置层面还是在话语讲述层面,在底层叙事中,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从其叙述苦难的方式、追问苦难的根源以及人物承受苦难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鬼子小说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5.
伪满洲国的文学书写展开了这个时代怪胎留给人们的历史遗存,这一时期独有的殖民性、奴性等政治属性更多地附加在文学作品中,民众的奴性和心灵反抗也在小说创作中交织错综着,作家们总能透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展现伪满洲国的史学观照。在《朦胧烟花巷》的结构叙事过程中,作者虞生本着史学观照的视角,将自己儿时的生活场景进行复现,再现了妓女这一底层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具有悲剧底色。  相似文献   

6.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8.
梁海艳 《理论界》2007,(5):187-18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在《出版广角》杂志社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评选中,它也成为3部有幸进榜的“新时期”小说之一。《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作家在创作中注重凸显身处底层的平凡人物与苦难的顽强抗争,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奋起的不屈精神与挑战意识。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平凡的世界》所展示出的“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金泽 《学术界》2012,(11):147-155,285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以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带来了文学主题的新突破,找回文学关注现实、推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性价值。然而,"底层文学"对社会底层的观照,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底层苦难生活和艰难处境的道德性同情之上,很少涉及对底层社会精神世界的展示和批判。即使有些作家开始涉及这一主题,但是,他们的作品多是对底层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没有真正书写当下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精神价值。抒写底层社会美好的精神理想,更深层面的实现文学的精神救赎价值,应该成为底层文学最重要的关注点,实现精神救赎价值仍是底层文学重要的主题开掘向度。  相似文献   

10.
眷村小说是台湾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类型,苏伟贞是创作台湾眷村小说的杰出作家,《有缘千里》和《离开同方》则是苏伟贞眷村小说的代表作。从《有缘千里》对"眷村"进行"写实"的描写到《离开同方》对"眷村"进行象征的虚化,可以看出苏伟贞从她"眷村"经历中生发出的对"眷村"的理解和运用,已经从"实"(现实、写实、具体)发展到"虚"(想象、魔幻、抽象)。从中苏伟贞不但实现了从表现"眷村"到超越"眷村"的转化,而且在艺术上也进行了探索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夏衍等左翼同仁在"左联"的观念形态框架中"真实"书写底层经验,其文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进行的剧烈碰撞与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后现代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主要叙述策略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兼有其他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小说把虚构和事实杂糅,虚拟与历史并置,用语言结构来建构现实,不仅挑战历史话语的特权地位,也更为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真相。文本重述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做了多方位的批评和嘲讽,面对当下,旨在未来,是一种成功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13.
宋瑞芝 《北方论丛》2021,(2):31-38,134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成熟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话语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与论述。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几乎仍然是唯一能与西方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抗衡与交锋的元理论性质的话语体系。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自西方,是在与时代以及前人的对话和交锋基础上建构进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是很容易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进而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理论话语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才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这种核心地位与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里,随着权力的分合变换和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权力和利益的驱动而变得日趋疏远,甚至充斥着紧张与冷漠。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商谈环境"来实现主体间合理有序的商谈、沟通。本文以理想商谈环境是批判工具理性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商谈环境的四项条件,论述了普遍语用学在理想商谈环境转为现实商谈环境的基石作用,概括性地对哈氏的商谈环境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公案小说而无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源于西方的启蒙时代,中国侦探小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它的发生与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现代城市的出现、司法制度的建立、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侦探小说的发生经历了由译介、仿作到自创三个阶段,至20世纪上半期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侦探小说作家与作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蕴含着启蒙思想和现代科学精神,并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开放性、科学性以及现代性等特征。中国侦探小说的发生不仅加快了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进程,而且还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以及法制建设等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戴鸿斌 《兰州学刊》2008,3(3):193-194,111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有: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英国小说中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塞尔认为可以从言语行为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规定展开对"虚构"的哲学定义。通过与非虚构话语的对比,塞尔发现虚构话语不具备正常断言式以言行事行为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准备原则和真诚原则,进而推论虚构行为并非真正的以言行事行为,而是一种"伪装"的以言行事行为。在塞尔看来,虚构行为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游戏,需要一种特别的惯例。而这种语言游戏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以言行事的语言游戏,而只是对后者的一种寄生。  相似文献   

18.
姜韫霞 《学术探索》2005,(3):136-141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遭遇危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人类文明赓续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至汉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的话语形态经历了由"语"到"说"的嬗变过程,"语"这种场所,是以西周时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为依托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定"的话语场所;与之相反,"说"的场所则不再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处于失去西周时期那种秩序的社会之中,要捕捉住心情多变的听者的心理,"说"的对谈就要磨练话语技巧.因此谈说者们为了吸引心情多变的听者们,在凝炼种种技巧的同时,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小说这种文艺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