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一、远古史上的一桩疑案和基诺族提供的新材料不久前,中国的两位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先后撰文,就食人之风问题阐明了各自的观点,展开了争鸣。首先发表文章的是贾兰坡先生,他主张人类的食人之俗者是“距今几十万年的老祖先”,美国人魏敦瑞四十年前发表的关于“北京人”有食人俗之说,就是一个例证。但  相似文献   

2.
7.食人之风在古人类学上的关键性意义。为了深入地理解恩格斯的原有论点的意义和充分地认识社会组织在从猿变人中的关键性作用,必须说明,为什么人是最社会化的动物,或社会猿是类人猿中组织力最强的猿类。为此,有必要把食人之风和人类起源说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有必要破除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传统观念,即认为最早的原始人群或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公平社会。 不!原始社会是压迫剥削最残酷的社会。 贾兰坡先生和吴汝康先生两位著名学者对食人之风进行过探讨。这是一个极有科学价值的研究。它显然是一个被从现代人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天葬,近年来为各方学人所关注。基此,对天葬习俗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形成和存在的合理性仍有必要的深遂的理性思维进行探讨,以使更多的世人了解和掌握天葬起源并形成的缘由和至今存在的合理性。一熊坤新、霍巍诸先生关于天葬起源、形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颇引人注目。他们的论述可整理为这样一些观点:第一,认为天葬是藏族先民自古就有的风俗,至于天葬习俗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是佛教传入藏区后,天葬习俗和佛教内容相互渗透的结果;第二,认为天葬习俗与人类原始民族食人陋习和藏族苯教相联系,经历过原始天葬和人为天葬两个发展阶段;第三,认为天葬源于古代印度的“林葬”、“野葬”,其思想源于佛教“舍身饲虎”等劝人布施、行善、积德的佛经故事;第四,认为古代中  相似文献   

4.
《自嘲》一诗人们历来都认为是鲁迅精神的自我写照 ,表现了他“爱人民、恨敌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品质。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甚至有误解之处。该诗应是鲁迅先生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抒发内心苦闷而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非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一批音如婴儿的精灵,这些精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类无害而有益,另一类则把人类作为吞食对象.第一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其中反映的是智慧、计谋和决断,是清醒的神志;第二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则是对人类进行诱惑,是为了达到吃人目的而施展的手段.鱼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对人类无害而有益,反映出入类对鱼类没有防范之心,它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而家畜类精灵扮演食人角色,则是先民的自我警示.《五藏山经》记载音如婴儿的精灵,山名、精灵名称之间往往存在关联,许多名称具有暗示性.  相似文献   

6.
贾兰坡、吴汝康两先生,据他们对人类化石博大精深的研究和文明时代的文字记录,撰文谈食人之风,分别发表于《化石》一九七九年’一期和三期。对此,杜玉亭先生提出了“另一类新史料。”即基诺族食人者(基诺语为“特缺”)传说,并引出新的见解,撰文《从“特缺”传说谈食人之风》,载《社会  相似文献   

7.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民俗所贵之一为“太白山之菟”。金毓黻先生认为:“菟即菟字”,王承礼先生等也据此认为:“太白山的白兔是著名特产”。然而,所谓“太白山之菟”决非一般的兔子,而是长白山的东北虎! 《左传》云:楚人“谓虎於菟”,此是最为早出的“菟”与虎相关酌记载。《方言》曰:虎,  相似文献   

8.
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他认为通过丹道修炼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与道合一。他的丹道修炼方法包括清净丹法、同类阴阳丹法和龙虎丹法。“炼己”和“性命双修”是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中的两大重要理论。张三丰认为,“炼己”最难,贯穿修炼的始终,“炼己”纯熟才能使修炼达到高超境界。张三丰在丹道修炼中主张“性命双修”,该理论兼及南北二宗派。  相似文献   

9.
先秦史原始社会人际关系是否平等一种意见认为,现有充分材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与人关系是不平等的.第一,原始艺术的广泛发现,说明至少在四万六千年前,原始社会已经出现产品剩余,一部分人脱离了生产活动。第二,考古发现表明,远在一百七十五万年前的猿人阶段,就存在广泛的食人习俗。毫无疑问,食人者和被人食者是不可  相似文献   

10.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11.
李云迪的散文集《追寻蝉歌》中,最能代表作者散文创造特色,其中创造意象充满情思、富有意境、诗意浓浓的38篇美文中,作者十多次写到看窗子——这是作者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一是展示自我;二是关注他者。透过作者所敞开的一扇扇有形、无形的窗子,向读者展示出了作者的人生,乐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水鸟戏鱼木租”1998年云南昆明小板桥出土。全器长25.6,通高18厘米。木祖-端为-鹈鹕,曲颈长喙,颔首,姿势优雅,口衔一扁头鱼,鱼作挣扎状,鱼尾搭在鹣鹕颈弯处;后有一祖形器。器身髹黑漆为地,并以棕红色漆勾勒形象,祖端髹棕红色漆。关于祖形器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古代滇人的祭祀用具,是滇文化中生殖崇拜的表现。说明在对人类繁衍的认识上,古滇人已从“感生说”提高到了“性生说”的阶段。此器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十三)@杨薇  相似文献   

13.
《书坛“东北虎”——王立民》一文对王立民及其书法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于北碑师承有路,沿李瑞清开创的,胡小石、游寿等前辈踵事而成的高古浑厚的金石书派,脚踏实地,一意孤行。”1国内的书法界确是这样认为的,沈鹏先生深谙王立民对游寿个案的系统研究,在《游寿书法集》序中称他是“游寿最忠实的学生”2。王立民的艺术实践引起当代书坛关注的重要原因,是他对金石书派的成势和源流的探索成果斐然;对华夏二千余年的行书书法论点的归纳整理;尤其是对文字学研究的新近突破。一王立民在其《行书论》中的观点精辟独到,尤在主流传…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和他的亲密战友鲁迅先生一样,“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他们都是严于自我解剖的杰出典范。所不同的是,鲁迅是随时在解剖自己,解剖的记录散见在他的许多文章中;瞿秋白则往往是相对集中地带总结性地解剖自己,给人们留下了专门而深刻的自我解剖的可贵资料。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多次自我解剖,比较全面系统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他在一九二○年为了寻求革命道路毅然赴俄考察途中,  相似文献   

15.
自传的自我书写是自传作家展示自我生命历程、揭示自己思想观念的过程,它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自传作家通过复杂自我的转变,使自我的真实性在自传事实与自我夸张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自我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展现.自传的自我书写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影响中、在内在真实与外在虚构的矛盾冲突中、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作家与读者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自传作家在自传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诗性而又真实的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16.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7.
“并世不识面,文藻实我师。”陈毅同志在1955年2月初参观了上海的鲁迅故居之后所题的诗句,是他热爱和尊崇鲁迅先生的肺腑之言。1925年3月,陈毅同志在《我们的生活》一文中总结自己的文学生活时,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长处在于“不是在向大众撒谎”。陈毅同志的这个自我评价道出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俄国自我未来主义的领袖伊戈尔·谢维里亚宁十月革命前的大量诗歌的分析研究后指出,谢维里亚宁的诗歌创作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出色的诗歌艺术展示膨胀的自我.他的"未来主义诗歌"就像是一部个人的颂歌,其重要主题之一便是对自我的歌颂,宏扬自我乃至自我崇拜,他一再表现自我歌颂自我,突出自我,只是出于一种自我崇拜--赞扬自己的天赋,品味自我膨胀的感受.同时谢维里亚宁又是一个单纯幼稚的诗人,一个儿童式的人物,他的诗歌总是显得天真浪漫,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险恶的人世,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20.
筒形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卣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其纹饰和造型都超出同时期传统青铜卣的风格,虽然流传时间很短暂,仍堪称青铜卣中的奇葩.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两件筒形提梁“潶伯”卣是极具特色的器物,不论从铭文上还是器型上为我们探讨商末周初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