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晗 《南都学坛》2006,26(5):6-8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和“君权天制”,其理论的实质在于借“天”言“人”,为君权至上作论证,成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推行儒术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董仲舒的天人理论,重视“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社会机制,对君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是西汉时盛行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是维护西汉王道政治的一种权威观念。“天人感应”的命题是由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的,它是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为了适应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的需要,他以封建大一统主义为指导,利用殷周以来人们对“天”的崇拜及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神化天人关系,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论证了君权神授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直接为维护西汉王权服务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且用神秘的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孔孟的学说,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这种“天人感应”论,就建立和巩固封建大一统来说,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起了进步的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哲学思想本身是正确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极其荒谬的神学唯心论。而这种荒谬的东西,又为中国尔后一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坏的作用。今天,当我们要彻底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的时候,重新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成为汉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对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感应理论就是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杂糅百家用于阐释其政治哲学的表现形式。厘清其中的"天""人"关系,是理解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人的根源,天、人是同类,可以互动;天有意志、有人格,能赏善罚恶;天有道德理性,是人道的依据。这一思想包含浓厚的伦理意蕴:首先,培养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次,根据天道确立国君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国君需效法天的溥爱无私,布德施仁,并通过爱民、利民来体现尊天,使封建时代居于权力巅峰的国君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再次,以天道为依据论证人际等级关系的合理性,对维护家庭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也有重要的作用。天人感应思想无疑具有迷信的成分和消极的影响,但我们对它的合理之处也应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杜甫记录灾异的诗,受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写灾异的同时更多是在批评时政的失误。一般来说,在天人感应的解释中,灾异是上天对人君施政失误的谴告。上古时,尧遭洪水汤遭大旱,所以经学中对灾异的天人感应解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观念在杜诗中都有反映。杜甫灾异诗注重描写灾异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批评的表达多比较含蓄。只有结合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才能读懂杜诗记录灾异背后积极关注时政的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8.
重评中国历史上的“大同”理想孟祥才“大同”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憧憬,曾经激动过一代又一代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灵,使之不惜以头颅和热血为之奋斗。“大同”理想也曾使万千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文学家为之倾倒,献上以浓笔酣墨谱写的颂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  相似文献   

9.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对宰相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统治思想与政治制度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天人感应”思想演化发展的过程,着重分析了这种思想对东汉宰相制度的影响。作者认为,在东汉三公实际作用消弱的诸多因素中,“天人感应”思想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汉王朝封建政治哲学本体论"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渊源的探索,认为汉初思想家陆贾从"天道"观上改造了先秦诸子学说,构成为大一统专制政权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论.他主张以"德"治世而非以"刑"治世,强调"天道"以祥报善、以灾报恶,并由此开创了汉代新儒学的"天道"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天人"相联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1.
释“连语”今人一般是把王念孙所说的连语,跟联绵字(单纯双音节词,下同)划上等号的,即认为它们是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含有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因之王念孙关于连语的学说又常常被人们当作研究联绵字的经典理论来引用。但我们细读《读书杂志》“连语”一章,觉得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连语”一章共列举了23个连语,就王念孙的分析来说,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义复词一类的词。试看以下例子:  相似文献   

12.
释“连语”今人一般是把王念孙所说的连语,跟联绵字(单纯双音节词,下同)划上等号的,即认为它们是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含有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因之王念孙关于连语的学说又常常被人们当作研究联绵字的经典理论来引用。但我们细读《读书杂志》“连语”一章,觉得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连语”一章共列举了23个连语,就王念孙的分析来说,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义复词一类的词。试看以下例子:  相似文献   

13.
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论庄子的“真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有多处论及"真人"的地方,而其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此"真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尽管在庄子哲学那里还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法,但是类似的思想在《庄子》中却无处不在。天人相应思想传神地体现在"真人"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感的诸多品性中,而"真人"则又是以具体感性形象出现的。万物禀"道"以生,"道"借万物彰显盎然生意,正是此"本真之道"确立了"真人"形象得以落实的逻辑起点。而这种"真人"境界的获得,则必须将对诸如有无、死生存亡等终极问题的抽象追问转化为具体的感性体验过程。这样最终落成的"真人"则表现出心灵的自在悠游而又具有感性生动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4.
青史凭谁定是非——评宋齐丘的历史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齐丘一生历经磨难和坎坷,曾四为宰相,贵为三公,助徐知诰“兴利除害,变更旧法”,并提出和推行了具有远见卓识的税制改革,戮力劝农,对吴、唐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从此居功自傲,挟旧邀功,贪权固位.并长期卷入朝中朋党之争,最终葬送了自己。宋齐丘一生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应给其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天人和谐说祝福泽我国先秦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大多有所论述,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主张和谐等理论,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所发扬,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传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这方面的独特建树。正如当代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  相似文献   

16.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我是一个青年学生,很爱读贵刊的“忘年交书简”,因为她能够为我们释疑解惑。于是我也尝试着给你们写封信,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希望得到答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乘虚而入"说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革命,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上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是一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8.
一 西方文论中的“特征” 何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忘。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特征”这个术语就活跃于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里了。那时,随着近代资产阶级在对个性伸张上的强烈要求,古典主义的传统“类型”说受到动摇,“特征”说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范丽敏 《南都学坛》2007,27(4):14-18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汉时期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建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对“灾异”,社会保障主体的种种表现、社会保障措施的贯彻执行,无不包蕴着天人感应思想,无不与祥瑞灾异有关联,而此举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加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重视民本思想、强化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四个方面,汉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